一点杂谈
首先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自己不同时期的学习情况
小学
没有太大印象,感觉自己做主空间不大,生命力没有得到释放
初中
初三开始彰显自己的生命力,那时候对建筑痴迷,学的话主要体现在看课外书上。
最开始知道是《中国国家地理》有古建筑的插页,卯榫,钩心斗角等结构,觉得很酷,也开始知道营造学社,梁思成等人。那些古建筑的线条真是引人入胜啊,很打动震撼我,那种对称美,那种细节化的刻画,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整个人都沉浸在里面,也是从那时起发现自己对于一些感性化艺术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种感觉,那种美的领悟,太让我着迷了。
后来读了几本入门的建筑书,知道了一些基本概念,大致知道了一些流派,设计师对于建筑的思考很让我受启发。
印象深刻的是台湾建筑师汉宝德德《如何欣赏建筑》,这本书介绍了十七处建筑,不一味的拔高某个建筑师,而是简单的从各个方面去阐述建筑,让我知道,大师也有败笔,娓娓道来的感觉很舒服。
通过一些基本的书籍,让我了解了建筑的基本概念,稍微有了一点点框架,这种感觉很棒,而且由于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怀,就想着要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设计出让自己赞叹的作品
高中
跑到省城去读书,我们学校以宽松教学闻名,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山下的那条街,那里的杂志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加上学校的活动颇为丰富多彩,自己慢慢发现自己性格的外向型,喜欢去与人打交道,与不同的人交流能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很开心。
那时候开始知道罗辑思维,罗振宇,最开始的时候他讲述的是商业世界的魅力,自己同时也在看企业方面的书,给我影响最大的当属《激荡三十年》,这些东西让我知道时代的波澜这么有趣,商业是这么好玩,想着那个草莽皆英雄的时代,商业的碰撞,豪气油然而生,自己未来一定要干一番事情。
也慢慢发现,也许去与人打交道更适合我,我喜欢建筑,但是要我整天去面对图纸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就把建筑当做自己自己的一个个人爱好吧,偶尔看看启发思维。
自己很喜欢营销,喜欢那种把一个东西包装的很漂亮,然后卖给别人的感觉,很让我有成就感,觉得很酷,那时候自己因为这个喜欢上了看广告,一个个去欣赏它的表现形式,而且看到一些讲营销的书和杂志就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去琢磨,虽然其中大多是强扯,不过还是很有意思的。
定期买商业周刊,《南风窗》《第一财经周刊》《环球人物》是我的最爱,高中毕业整理书的时候估计得有好几百本,也确确实实通过这些杂志建立了对于商业世界的认知
再有就是自己去看书了,零零碎碎的看了一些商业方面的书籍,传记读和散文类的东西读的多一点,对于经济缺乏一个体系化。
一点杂谈大学
自己高考考砸,跑到计算机,其实开始挺郁闷的,因为自己即使高中学理科,但是对于计算机这一块天生有一种反感,机器这一块,自己还是坚持想要去学经济类的东西,但是大一过的比较混,没有转专业成功,就继续在计算机呆着,其实有时候还是会挺不痛快的,过的比较糟心
后来自己随着不断感悟和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回顾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自己不喜欢计算机的原因其实就是小时候动手实验课受过打击,没有收到鼓励,心理还是留下了阴影,高中的劳技课的手笨就更是恶性循环了,给了自己不好的暗示,我是学不好的,我是学不好的,就会很反感机器类的学习
但是其实不是啊,手笨就去学就好了,有枷锁就去挣脱就好了,大学在这方面悟到了这么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哪有什么学不好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和方法,按照方法一步步去做,总能学会
第二个是,很多人所谓的对某个东西不感兴趣,其实是因为那个东西有难度,要深入去思考去理解,需要花费功夫,很多人不肯去花这个功夫,就把自己不感兴趣当作借口一言蔽之,就好比我学计算机一样,其实真的蛮傻的,错过了很多东西,就好比很多人对艺术感兴趣一样,它其实只是给了你一个美好的想象,真正深入其中,其实很多人估计也会放弃,某种程度上,你没有用心去学过一个东西就说自己对那个不感兴趣其实是个伪命题
领悟到这个道理之后,真的自己心胸打开了很多
我坚决要去做商业的念头没有变化,但是计算机是很好打开这个东西的一扇钥匙,那就好好努力学,什么自己理科思维不强,自己不感兴趣都是借口而已
现在大学的学习分为几块吧
第一个是坚决要去把计算机语言学好,我未来想去做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之于如今好比互联网于90年代,一个应用前景无比丰富的东西,这个风口当然要抓住,技术得扎实
第二个,知识付费这一块,找符合自己目前价值最大化的专栏去探索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毕竟,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这个东西认知决定了你的格局和视野,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
第三个,对于自己跨界能力的提高,我会看大量金融经济方面的书和心理学,毕竟七年就是一辈子,我要活出很多辈子,而且跨界人才更有价值
坚定的相信自己的未来会变的更美好,把复利效应效应落实在生活中,一步一步,感觉还是不错的。
一点杂谈第二谈到学习观的变化
可能是自己一直与前沿的事情保持的还不错,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很强,从高中就开始对非课本的东西产生了比较强的兴趣,有意识无意识的给自己补充很多课外知识,谈到这个复杂的时代的变化,我的学习观其实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做法,持续学习,多元学习,终身学习,课本上的东西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有这个想法当然也是因为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好处
一点杂谈第三,同时谈谈人工智能和斜杠时代
有个观点很有意思
当我们谈及什么工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时,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因为人类的防线不是创造力而是共想象力,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把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想象,这个不是一朵白云想象成兔子那么简单,而是构建共同信念的能力。
任何工种,不具备想象力特征的部分都会被替代,具有想象力特征的部分都在暂时是人类的地盘
举个例子来说,会计这一行,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一个会计如果能够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洞察,能够有想象力的做出财务建议,这样的人就暂时不会被替代
有些人说,艺术家不会被代替,因为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但是机器人也有机器人能够绘画写字的,其实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可以这么理解,它和历史上出现的工具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取消的是不合理的优势,你比我画的画画的好,不是想象力的差别,而是你常年经历了绘画训练,有能力把想象力画在画布上,而我没有,所以你是艺术家,而未来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如果能够把这个训练过程取消,好比即使你身体再强壮,比我厉害很多,但是我手上如果有枪这个工具你还是得乖乖投降一样,我和你的差别就是想象力了
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在意什么工种,努力把自己建立成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一个能够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和洞察的人,一个可以让其他人认可这个洞察、形成共同信念的人,比如做证券分析师,你不需要很会画饼状图柱状图,你只需要具备对市场很好的洞察和想象力,如此,你完全可以坦然的面对人工智能,把它当作工具
谈到学习观的话,那就是培养自己综合迁移的能力,联系思考的能力,这个当然决定了你学习不能局限于呆板的课本知识,需要更多的去接触新的东西,这其实也就和跨界联系在了一起,培养自己思维的联系性和发散性,其实分科某些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错误,它们很多东西内在是有逻辑在的,不需要去局限于什么具体的知识,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呆板的学习机器,你是一个有想象力活生生的人,你需要去迁移去想象去创造,其实所谓的跨界也只是知识的迁移而已
最后,从刚进大学的有点不适应和无助到现在的不断拓展自己,在这条路上前行着,还是不错的,我笃信我未来会变的更好啊
一点杂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