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课的时候,听到老师建议家庭中谁来带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益时,感触挺深的,想分享一点自己的体会。
大意是这样: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如果实现不了,就请“年轻”一点的老人或者保姆带,如果条件还是不允许,只能父母下班及假日多带一带。
这是为什么呢?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生完格姐带了她五个月去上班,之后到两岁上幼儿园,大多数时间是奶奶带的,姥姥也在一岁前参与带过。不得不说,两位老人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一个赛一个,特别上心。格也特别让人省心,吃喝拉撒睡都很好很规律,简直天使宝宝楷模。所以,就算我家奶奶腿脚不太好,依然担当了看孩子大任,一人带还能做辅食,甚至有时还能简单给下班的我们做个饭,很厉害了。
格姐语言发展超前且超强,没有蹦过单字,刚会说话就是词组,然后句,复合句,是身边语言发展最好的宝宝之一。但是运动能力较差,特别是大运动,俗话说的三翻六坐七爬一岁走,我们都要晚一个月,甚至于到一周半才学会独立自如点儿的走路。
我简单分析了一下,怀孕期间特别重视胎教,胎教音乐没停,从有胎动开始就每天给她唱歌讲故事说儿歌。出生后也一直坚持,很小就喜欢看书听音乐唱歌,到现在为止她的书比我的多几倍。除了孩子的先天气质,这些后天的培养我觉得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也特别喜欢看书)
而运动方面,我居然没有很深的印象,可能上班后没有特别关注这方面,每天下班回家陪玩一会儿就要睡觉了。平时奶奶带,因为身体原因运动范围比较小,强度也不够,格姐小时候也属于安稳乖乖型,怎么都行的主儿(嗯,有吃的就行!)在这种环境下,运动能力就一直低于标准。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幼儿园托班小班时候,下楼梯走平衡木都特别谨慎,动作很不协调。经过幼儿园四年(你们没看错),格姐对运动的兴趣提高了不少,但还是低于同龄孩子,主要还是不太协调。跟她商量后还报了舞蹈班,不为其他,就是为了能让她多活动。家庭测评她的感统方面也不太理想,在我的意料之中。
再来看看老人/保姆带孩子的两个情景:
①做好安全措施(安全围栏,软包等),孩子在里面自由活动。
②放在婴儿车或者学步车里,给一个磨牙饼干,或者看一个动画片,孩子动一动就吓唬:“再动摔你。”
一个是身体原因不得已,一个是省事儿轻松。还经常看到保姆自己带孩子时让孩子坐车上扎堆聊天,有的阿姨一直带着孩子滑滑梯骑车拍球,也看到非常尽职“想教育好孩子”的阿姨一直追着孩子:“叫奶奶好……快叫啊……叫人才有礼貌……怎么不叫人呢……”
为什么说这些,来,敲个黑板:
“人的第一个自信来自于身体的自信。”
试着观察一下自己或者身边,自信的孩子有没有这个共同点:喜欢运动且动作协调。
如果一个人连她的身体都不能很好的支配,她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了生理需求是最底层最基本的需求,而其他的安全需求、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则是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的更高需求。想想我们小时候提倡的“德智体美劳”,而现在幼儿园《纲要》里怎么说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体”是第一位的。
再来一句:
“六岁以前叫发展,六岁以后叫学习,发展是为学习做准备的。”
孩子六岁以前的发展很重要,尽量不要错过,所以才会有上面老师的解释。不要因为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就以为万事大吉,也不要过度保护而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和时机。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去选择和培训什么样的保姆,怎样去陪伴孩子。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一个道理。
当然不是说过了六岁就晚了,不用再去关注,聊胜于无。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环境,让兴趣做老师,激发孩子内驱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