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探寻自己的性格特征,学了MBTI、九行型人格、性格色彩测试、还有各种:比如你有一栋房子希望在闹市?还是森林?还是海边?之类奇怪的心理测试。对于结果,有时笃定,常常怀疑,最后放弃。
我依旧回到了如咸鱼般躺在沙滩上的人生。追根到底,我并不是热衷于太过积极的生存。为了不一个人去食堂,我会选择不吃。上课迟到的时候,为了不在众人的目光下走进教室,我会选择旷课。走在可能有熟人的人群中,我会感觉窒息且时间漫长,祈求不要有人和我打招呼。听讲座选择在后排靠近走道的位置。日子平静而相安无事,尽管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并不舒服,比如初次和陌生人见面的时候,羡慕可以落落大方聊天的人,自己像傻瓜一样冻结、矜持和自责。经常徘徊在,心里希望别人注意你,但是为了避免自己难堪最好不要有人注意自己。
也好可惜,我从来没有和喜欢的人表白过。在我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为了避免他不喜欢我的这个可能性结果的出现,选择逃避、不接触、远离、隐藏和伪装。好让自己有理由告诉自己,他当然不会喜欢我啦,他又不知道我是谁?他又不了解我?他又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的?而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不够好看、不够有趣、不够活泼。较之后者的原因,前者似乎更好接受。尽管副作用在于,我把无法和喜欢的人有所交集的问题归因于自己的性格,然后冠冕堂皇的自责和内疚。
后来,在一节心理咨询课上,老师分析了一个概念:“自我设障”,指的是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它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认知策略,如木马程序一般。我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明白了这是自我意识过高的表现,害怕他人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己身上,等着自己难堪。但是,除非你美得惊为天人,没有人有多余的功夫注意到你,等着你出丑。也明白了,两个人可以互相喜欢,是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发生作用。你的积极主动行为可能会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甚至是主导因素之一。但是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在发生作用。原来的错误归因,实在作茧自缚。
当我不再给自己划分性格类别的时候,当我享受和自己呆在一起的时候,当我允许自己的缺点时,也开始慢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优点之上。尽管,我知道自己依旧不习惯和不熟悉的人打电话、见面、发微信。也知道在陌生的场合我没办法谈笑风生。可是,允许自己如此,好像一切就大不同了。
我们终其一生的探寻、和了解:我是谁?也在这漫漫的路上,发现内在自我,如宝藏般,在每一个新的阶段都让自己惊喜。愿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和自己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