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要好诗
——《天道与人文》导读
【作者信息】
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3年起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主修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回国,在国内多所高校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7年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确立“求是”校训,把浙江大学办成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1949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在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方面有突出的成绩,热心科普,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
【内容导读】
这是一本大科学家写的科普小读物。竺可桢在本书中用严谨科学而趣味盎然的文笔把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条分缕析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十来万字的小书,却包含了关于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五千年的历史兴亡、五千年的文化演变的关键信息。书中既有数字和线条,又有文言诗词,一篇篇科学论文充满文史趣味。读之,便想起白居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进入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历史时间。
要认识一国之民的文化心理,首先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地理气候状况,通过他们对于天象地理的最初认知,来分析其文化形成的由来。《千字文》的开篇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荀子·天论》强调的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见,“天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起点。那么,天文地理又是如何与人文历史发生联系的呢?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因其环境关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随后,钱先生以史家之才、史家之识,分析了黄河流域地理特征与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并由此推出中国文化起源上足以形成伟大的国家组织,能在广袤国土范围内绵延历史,并保持一种勤奋朴素等美德等结论。话虽有理,读来仍觉有未到之处,或许钱先生论述的重点在文化一端,故于地理分析过于简略,若追根溯源,就需要竺可桢在这本《天道与人文》中的科学论证了。
竺可桢先生认为,文化酝酿需要足够漫长的安定发展期,故处于荒漠、高山、高原、海洋四面阻隔的中华大地,既孕育了独特的灿烂文化,也形成了稳定的思维形式。天道邈邈,在古人那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不可知的天带给万民的是恐惧,也是希望,带给统治者的是力量,也是藉口。所以,中华文化五千年,既因四塞稳固而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也因气候多变、旱涝不定而艰难发展,任由迷信统治,“天道”成为了世代生民头上的紧箍咒,千百年来从未被打破。
百姓把美好生活寄托在“天道”上,而统治者篡夺了“天”的权威,自谓“天子”,在干旱时,就表演一下祈雨的仪式,直至1926年,各省当局仍然“祈雨禁屠,为救济旱灾之唯一方法”。作者撰文到《东方杂志》,在分析祈雨传统之由来、阐明古人祈雨所行七事的价值所在后,重点从气象、地理、水利工程、森林保护等方面向民众进行科普,用科学打破几千年的迷信,让“天道”真正为民服务,这比起“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更具启智作用。
在竺可桢的笔下,“天道”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形成丰富文化的自然原因。前人的智慧因其生存发展的条件而发生,所谓“需要是发明之母”,文化组织是前人面对生存环境之需要的产物。作者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比照分析,通过对中西气象学研究成果整理归纳,详细介绍了几千年以来,由农民在实践中获得的物候知识,被知识分子总结提炼、国家定为历法诏令的过程。“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时序是诗人触动生命感触的关键所在,在物候变化中,月、露、风、花、云、鸟有其对应的特点,诗人将它们写进诗中,主要是两个原因——关心民生疾苦,将自然变化与民生联系起来;萃天地之清气,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中国的自然气象,对中国人文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了表现在诗词歌赋、节日活动,还表现在衣、食、住、行、农、医等日常中。作者援引古今中外战争案例、节日习俗,又能科学考证、理性分析,给人以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既能慨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历史选择,又能领会自古以来人民赋予“中秋”在收获与圆满方面的诗意期待,更让我们对天象变化、风云起伏有深远的感怀。例如“说云”,作者便将民谣与诗赋中关于云的描写,科学地辨析,分析“云之组织及成因”、“云之类别”、“云之美”,把文化历史与科学审美结合起来,读来心为之摇、神为之动,“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再如“天气和人生”,将科学与日常联系起来讨论:“急脱急着,胜如服药”是人体对气温变化的灵活应对;“南人食米,北人食麦”“热带之人食素,寒带之人食荤”是人因气候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性格差异;“南北屋顶上的瓦沟和屋檐”不同,是对风雨明暗变化的调和等等。
由南往北、由东及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河流平原到高山大海,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温气候,成为了我国文化丰富多元、灿烂多姿的自然原因。《天道与人文》信息量大,研究方法科学,文字简练而古雅,是一本科学、可读、可思、可悟、可藏的人间好书。
【阅读分享】
第一次读到将天时在战争中的作用分析得如此透彻的文章,第一次明白原来月亮并不是中秋节最圆最亮,第一次了解唐宋历史变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太阳黑子的变化,第一次在如此阔远的时空背景下认识我么的祖国地理气象和人文历史。读竺可桢的这本《天道与人文》,着实被科普了一下,所有想当然的诗词、历史、生活,原来有着这么诗意而残忍的原因。
广东广雅中学冯永安
【图书基本信息】
《天道与人文》,竺可桢著,施爱东编,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