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从受欢迎到被需要》,会记录一些自己读书之后的思考、反思、领悟、灵感。
高情商的人仅仅只是会说话吗?
如果把“会说话”当成一个向别人索取的手段,那么不管怎么伪装,终究会被识破并失去优雅。只有把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共赢,才能体面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以为,只要“会说话”,自己就成为了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实际上,会不会说话,和你有没有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自己的价值需要依靠他人才能体现。就如一个杯子,在喝水时才有用;一只笔,在写字时才有用。
一个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合作的价值,或者是你承载的关系网络的价值。
今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立做到“有价值”,必须去构建一个价值网络。构建这个价值网络时,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必须跟别人是一个共生关系,如果以自己为中心,就构不成价值网络。
所以,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切换到“以他人为中心”。
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他能否建立多维度的合作契约;一个人拥有的契约维度越多,意味着价值越大。

你看朋友圈里面那些“会说话”的人,他们是怎么样的呢?
我有一位培训师朋友,她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心理专家、成都电视台生活频道心理顾问、国家认证音乐治疗师。她出版过一本书籍叫做《妊然心动:孕期心理音乐处方》。
她的朋友圈一般都发些什么内容呢?我总结了一下规律,有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她课程中的部分课件的PPT图片,课件中的内容既有干货又有趣味,让人觉得能在她的朋友圈里面捡到“宝”。
第二种是她做公开课、内训课、直播课的照片/视频,常常都会在发圈时注明有多少人参加及自己最喜欢的学员评语。
第三种是一些和心理学/情绪/亲子相关的新闻,一句新闻+一句点评,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她的专业性,同时热点新闻也能带来大家的关注度。
第四是她和家人、女儿的照片,或者她教育女儿的“现场直播”视频,让人能够感觉到她的温暖和知行合一。
第五是晒出她阅读的书籍配上一个互动提问,或者是她与同行讨论心理学知识的截图,由此可以感受到她的进取、努力、坚持不懈。
第六,她是心理咨询师,每次做完一场心理辅导之后,她常常会发圈做个简单的复盘,然后来一句和情绪/心理有关的金句,比如:
心理学都是很个别化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人产生很多问题是因为看不到选择,所以才在问题里面转圈。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其实不在文化而在思维,文化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部分决定思维。思维能力弱的人并不知道思维力强的人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这么做。思维能力弱的人常常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却还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诸如此类,会让人感觉她真的是很热爱这份事业,也在用心的做这份事业。
她的朋友圈为什么受欢迎?说到这里相信你也有答案了。
她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展示信息的方式(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让别人通过一些有用有料的碎片化信息记住她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态度。
如果有人刚巧需要她的专业,那他们之间就有故事可以发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