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 程序员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23-04-18 13:00 被阅读0次

    作者其人其书

    从立场看,作者不是一个客观的史学研究者,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紫》书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史学著作,而是一本夹叙夹议的个人回忆录。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接受作者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一个最根本的道德判断标准就是当权者是否以为中国的黎民苍生谋福祉为基本准则。基于这个原则,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跃然纸上,憎慈禧之陈旧;恨袁世凯之圆滑;叹光绪之命舛;赞珍妃之慷慨…. 这些结论背后,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扼腕泣血的真诚。

    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看,英国文学科班出生,在遣词造句上非常精致考究。不但可以准确表达中译英的意蕴与精髓,更让人看到几分史景迁的工笔风格。所以阅读过程中查词很多,但是每次查词除了保证准确理解之外,更不断为作者的选词精妙拍腿叫绝。

    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看似以编年体的时间轴为序,但是又借鉴了《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核心。由事及人,论人品行,跟史记的人物塑造和以人立史如出一辙。无论作者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种记述历史和分析历史的风格,正好应了中国人的胃口。就如一份意大利面,浇上了焖肉帽子。看是异域风情,吃起来却是身边熟味。

    作者还有一个背景是现代史科班出身。所以对于史实和史论有着专业功底。针对事实部分,作者严格区分亲历与传闻,无论哪种情况,作者都力图在做交叉验证。对于史论部分,作者在鲜明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不忘尽量拉当时持同样见解西方人士的主流观点作背书。所以《紫》的内容有厚度,耐琢磨。

    作者外交官的身份,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同一事件,中英及中西之间的分析,盘算与得失计较。两种逻辑的对比背后其实是两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撞击。这些冲突的表象以今日的视角去看,很多会令人嗤之以笑。但是如果认真咂摸别后的根因,会发现其实很多冲突依旧在延续,不禁令人落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紫禁城的黄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vh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