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教学预设与预设性教学
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常常会出现预设、教学预设、预设性教学等一些术语。许多相关的文章还提到预成、预成性教学等等。那么,什么是预设?什么是教学预设?什么是预设性教学?
“预”。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这里,豫者预也,意思是说: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1)
预设:最早出现在逻辑学里,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由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恰适性而必须满足的的前提。(2)20世纪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并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斯特劳森完全抛弃语境提出语义预设的概念,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富于句义之中。而斯塔奈克提出语用预设的概念,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3)当代德国学者布斯曼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将“预设”界定为:关于表达或话语含意的一种含蓄而不言明的设定。但笔者更倾向于中国本土的界定,所谓预设多指一项活动前的设想、规划、安排。
在许多专门的论述中,常将预设划分为固化预设与弹性预设两种类型。“固化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前置的、最佳的、惟一的、确定的、刚性的计划或安排。这种预设的价值假设是:结果是可以预先设计出来的,好的预设是好的结果的直接基础与逻辑前提,预设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预设最终的结果就是转化成为“预成”。“弹性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纲要的、信号的、多元的、开放的、情景的、动态的规划或设计。这种预设的价值假设是:预设只是假设,假设的可能性、目的性与计划性需要服从于过程的现实性、过程性和变化性。只有当可能性与现实性、目的性与过程性、计划性与变化性有机整合,才能产生真实、有效甚至超出预设的结果。因此结果与预设之间不是完全对应的逻辑关系,预设是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但与结果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4)
在生成性教学的相关论文中,我们还常常看到“预成”的说法。什么是预成呢?
预成:最先出现在胚胎发育学。《辞海》解释“预成论亦称‘先成论’、‘先成说’。关于胚胎发育的学说之一。认为生物从预先存在于性细胞(精子或卵)中的雏形发展而成。所谓的发育只不过是一种雏形生物的机械性扩大,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5)预成论又将胚胎预成分为卵源预成及精源预成。卵源论认为微小的胚胎存在于卵子中,精液只是刺激胚胎发育的外物。马尔皮基(Malpighi)首先坚决支持预成的观点。18世纪中叶,邦内特(Ban-net)又将此论点发展形成套装理论,他认为动物卵里包含由它所生出的所有后代的胚芽,一个世代包含着下一个世代,由大到小地套在一起,生殖只不过是从成套的胚胎中脱去一个而成,使预成论思想发展到了极端。精源预成认为胚胎是存在于精子中,并绘出了一个微型人卷曲在精子头部的图,认为卵只是供给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从词源的角度来看“预成”,预者先之,就是预先、预料、预计,有计划或规划之义,成者结果也,就是完成、成全,成为,有已定、现成之义,所谓预成,就是在事物发展的结果已经在发展过程之前就可以被想到甚至看到,是先于事物发展过程而前定的,或者说事物是按照预先计划的路径或过程来运行或演化并达到预定状态的,预成与预设的涵义是有严格的区分的,预设是对事物发展的设想、计划和预期。而预成不仅有计划与预期,而且还包括使事物严格按计划演绎并达到预期状态之意。
教学预设: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虽然预设的理念自夸美纽斯就已经产生,但没有采用教学预设的概念,更多的涉及的概念是备课、教案(常常也被称之为教学设计),因此老师们一般将教学预设与备课、教案不加区别,等同看待。这样的混淆,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待备课与书写教案之间产生误解,但不会影响教学观的误用,是基本可行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这种混淆可能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产生极大影响。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门课程的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的规律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程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备课的目的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备课的任务在多数教学论中被描述为八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基础上,以课时或者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总认为,教学设计或教案是对教学的完整规划,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就是教学设计的演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案中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随意变更的。
在生成性教学研究中,并没有否定教学预设之意,相反,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教学预设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宏观的规划,弹性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所遭遇的情境,随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将教学预设看成是一种投入,而将课堂生成看成中一种产出,树立预设的是教学计划,生成的是教学过程的意识。
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给教学预设作这样的界定:“教学预设”是教师依据教学的社会性要求(教学目标),以课程资源及学生学情分析为基础,制定强指导性的、有操作性的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思路与方案,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因素。方案所设计的教学系统不应该是机械的操作系统,而应该是具有某种组织功能,能够为课堂生成产生积极作用的、灵活的、弹性的系统。
教学预设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透视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即从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再跳出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还是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即立足整体,兼顾差异,了解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未知”、了解学生的“心智”的过程。
教学预设还是一个现实。请注意到笔者在界定教学预设时,没有用“教师在课前”来限定教学预设完成的时间,但确用“教师”来限定了教学预设的完成者,原因就在于此。教师是教学预设的主体是不用置疑的,但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的全过程来完成的。因此教学预设是一个现实:它表现在课前,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性要求(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的思路。表现在课堂上是教师依据设计的教学思路,结合课堂遭遇的情景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表现在教学结果上,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预期的发展。
教学预设更是一门技术。要在教学预设中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充分考虑到可能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的不同发展方向,从线性设计走向多元预设。要强调预设的弹性,讲究预设的“留白”艺术,为具体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学生可能的思维触角做准备。
预设性教学:是教学“预成论”的体现,所谓的教学“预成论”是以“构成论”和“嵌入说”为认识论基础,把教学看成是一件由若干部件构成,可以拆散或还原的事物,从而把教学活动框定为一种“预成”式的对象化活动,认为学习就是预定内容的被动转化和知识的线性积累,教学目标就是看学生获得或者说掌握或者说记住了多少客观知识。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都是可以预期的、可以重复的,教学的过程就是遵循预先设计的和谐与步骤来实现“预成”的教学结果。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控制与塑造,忽视甚至压制学生内在的内发与能动,忽视教学的复杂与丰富,强调程序、规范与控制,关注接受、掌握与认同。以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他组织性为主要特征。
正是基于教学“预成论”,因此我们说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强调“规律和规则”的教学、强调“系统设计”的教学,其典型特征是规律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外在化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法定化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内容的封闭性,程式化的教学过程——构成教学过程的控制性,模式化的教学活动——遵循教学方法的程序性。表现出来的是按教学规律性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理念,实质是追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在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教学的社会性决定着教学的规律性,昭示着教学是一门科学,应该是预设性的,人的生成性存在决定着教学的境遇性,昭示着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是生成性的。这表现出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二重性”,两都之间应该是“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预设性教学并不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而实现生成性教学与预设性教学的结合、互补,寻求二者之间转化,才是我们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