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实体经济做得风生水起的兄长,元旦那天冬泳回来,遇见两位相濡以沫的老人。
老先生偏瘫,左边身体不听使唤,耷拉的左胳膊戴着保暖套,僵硬的左腿绑着绳子,由老伴儿搀扶着,在新年第一天仍康复锻炼,练习走路。
兄长和这对老夫妻攀谈后得知,老先生偏瘫4年多,只有老伴儿相伴左右,擦屎刮尿,不离不弃。
期间,因为太劳累,因为抱不动,老太太也摔倒骨折过,但再难再病,也没有丢下老头儿不管。
老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工作太忙,很少能有空回来搭把手。
女儿从不回来,父亲患病这4年,连一双袜子也没给老人买过。
但两位老人并不怪女儿,而是把这归咎于“女婿不好”。
内心非常复杂的兄长,把两位老人患难与共的身影,拍成6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无比感慨地说:
“想一想,儿女再多有用吗?还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啊。靠儿女不行啊,珍惜你身边的老伴吧。”
兄长的这番感慨,让我想起不久前去医院给母亲抓药,在放射科门口,碰见的一对老人。
70多岁的老先生,弓着腰气喘吁吁地抱着双脚受伤的老太太,边艰难地往检查室里挪,边无助地小声嘟囔:
“哎吆,我的老婆子,哎吆,我的老婆子,我快抱不动你啦,我快抱不动你啦…“
我拍下这一幕,发给一位医生朋友看。
她习以为常地说,如果你在病房里待得足够长,就会发现,陪护最久的,还是丈夫妻子。
儿女们大多像打游击,做手术时来照顾几天,然后急匆匆离去。
有的儿女,甚至父母病危也没空回来见最后一面。
到头来,相互依靠的,还是老夫老妻。
我信这话。
过去8年间,我因在报纸上写人物专栏,曾采访过17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
他们中,有身居乡野的老农,有平凡普通的职工,也有位居要职的干部。
在衰老患病、寂寥冷清的年月里,一直相伴他们左右的,唯有他们的伴侣。
这种现状,有时和子女多少、孝顺与否,关系也不大。
照顾老妻10多年,每天都写护理日记的那位乡村老教师,桃李满天下,却没有把自家孩子送进大学校门。
为了生计,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除了寄钱回来接济,他们无法为父母做更多。
而那个瘫痪在床,被老妻伺候的副厅级退休老干部,儿子生活在美国,女儿落户在北京。
为了减轻母亲的重负,孩子们请过多位保姆。
但最后,保姆要么被脾气暴躁的老先生骂走,要么被嫌弃照顾不周的老太太赶走。
最终,还是能忍老头怪脾气,也熟悉他啥喜好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守在病床前,日夜陪护。
我至今记得,谈到过往时,躺在病床上嘴歪眼斜的老干部,口齿不清地说的那番话:
如果有来生,他宁愿不从政,不当官,也要对他的老妻好一些,再好一些。
老干部的悔悟,让我想起接听情感热线这6年,听过的成百上千的婚姻故事。
故事中的很多夫妻,在争吵和猜忌,索取和控制,背叛和报复中,大都活得不幸福。
他们中极小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婚,孤独终老,或再组家庭。
他们中绝大多数,选择了继续过下去。
只是,争吵仍在继续,打骂仍在上演,出轨还在进行,仇恨从未熄灭。
听完他们的故事,我常常也会给他们讲一讲我亲眼看见的那些故事:
那些病榻上两双老手紧紧相握的故事,那些病房里两张老脸脉脉相对的故事,那些老屋前两个背影默默相伴的故事。
我不清楚,那些互相伤害、仍在战斗的年轻夫妻,是否从那些已经老去、相互相伴的年迈夫妻的故事里,得到药方和治愈。
我清楚的是,我们每个人,18岁离开父母,求学做事,20多岁追寻爱情,成家结婚,其余大部分时光,都是和伴侣在一起。
当父母逝去,当孩子长大,当名利如烟,当人潮散去,当衰老难免,当病痛来袭,默默守在我们身边的人,往往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爱人。
如果我们意识到,年轻时讨厌的、伤害的、仇视的人,是年老时依赖的、需要的、陪护的人,我们能否学会收回抱怨的牢骚,放下恼怒的拳头,停止伤害的行径?
然后,尽量平和而宽容地去善待Ta,好好爱Ta,给Ta温柔和接纳、长情与珍重?
毕竟,Ta才是陪我们最久的那个人,Ta才是守我们到老的那个人。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