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日记时,想着今天日更我就写“关于反馈”2吧
怎么滴脑子里面就出现了今日的主标题“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搭噶不?
行吧…
不搭噶也给自己整搭噶了🤔
历史的巨轮在转换,也许是因为惯性+科技,这个转速快得让人乍舌…
不知不觉间就可能被甩出历史的大轮…
很多人(到底几多人?就夸张吧你~),其实真的大部分人,都生命在无尽的奔跑中,担心着孩子、房子、车子、权力与地位、钱、生死…
整日奔忙,忙着忙着,忙到累、忙到疲惫、忙到不知所以、忙到最后自己快没了…
我很心疼忙碌中的人,其中不也有一个我吗?但忙忙忙,亡了心;没了心,如何度过茫茫岁月…
不去讨论为啥忙着亡了心,但心不在自己这里时,这个感觉其实很飘渺…
永远在担心、永远在希冀、永远在祈望、好像也永远在无望…
前段时间一个十多年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说了一个观点:“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不是消极的那种,只是尽力一天是一天。”
我觉得诧然,然而不得不承认这种看似悲观的达观。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脑子里出现刘欢老师唱的这首歌…还是那么振奋和热血沸腾…
如何让心在,梦也在呢?
感受到“我在”;
那,我在哪儿呢?
我在身体中,
我在意识中,
我在语言中,
我在关系中,
唯独,我…不在事情中;
事情不存人,事情只是事情本身。
接着昨天的【反馈】来说,
针对行为的反馈,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双赢。
我在、你在、关系在,都在;
很多时候,我们说要“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什么?
“换位思考”有效果吗?
怎么“换位思考”?
这个方法对所有人有效吗?
换位了就我在、你在、大家在,都在了吗?
也许是,但是很难。
就如共情里的一句话,真正的换位思考和共情,是你穿着对方的鞋,走过对方走过的路;
你觉得这可能吗?
我觉得挺难的,我不能说不可能吧,凡事无绝对嘛…
感受对方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想法,去理解对方的决定都是努力去实现,去贴近;
然而,对方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的,说的话、脸上的表情、微表情、肢体动作,确是可以清晰可见的。
是针对琢磨不定的感受、想法交流与反馈容易,
还是通过行为去对话和反馈更便捷和准确?
可能答案相对清晰了哈;
对的,是可见的行为;
所以,根据行为来反馈会更有效和直接。
举个例子来说:
我现在早上起来了嘛,
这是事实。
我在拿手机写东西,也是事情和行为。
我坐在离写字台很近的旋转椅上写着,也是事实。
这时,如若我妈妈起来上厕所,看见黑暗中的一抹光线里的我,犹如见了鬼;
她的感受、想法来了;
又来揣测我的想法了…
来了句:
这么早起干嘛呀?(背后也许是好奇、担心、也许是困惑、无助与沮丧…)
你要多休息啊,身体在恢复(她关心背后的需求也许是:关心、害怕)
再一句:
注意别伤了眼睛
接着再一句:
你不睡,娃身边没人,睡不踏实
再一句:
你还是睡会儿吧(她的需求)
那么这个对话,是有效的吗?
或者说,对于看到我晨间此时刻的行为,给到的建议是有效的么?
我是否会立马关了手机上床继续睡?
我想,我是不会的;
我接受到了关心,也收到了期待与需求;
然而我不能这么干。
为何?
为何好言相劝就是不听呢?
不是不听,而是如何听、什么时候听、怎么听又如何做?
先来说:如何听?
这个话反馈,更多是她的感受、想法,揣度了我的感受、想法,还加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比较复杂,而且针对我现在状态的部分太少,进入到我实际在是做什么、我现在说了什么、正在说什么、还要说什么的情况很少;
那么就是这个时刻虚拟的妈妈,她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我;
那么她期待时刻里的我,和现在这个时刻的我,不在同一个时刻,所以这时,我不能听、也听不了。
那什么时候听?
是在我没事时、确定孩子真的有需要时,或者有应急事情时,我会听。
怎么听?
让我能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听。
我如果没有办法做自己,那么虚构的自己,或者说外驱的自己,能躺下了多久?可能一会儿,坚持不了就停下来了吧。
如何做?
心甘情愿地做。
针对行为可见的交流是,
从远远地走到身边,默默地在旁边看看;
轻言细语地问“”
走到身边才会看见正在忙的事,而不是想当然;
至于聊什么,彼此看见了,行为反馈可能更准确吧。
总结:
看见彼此行为状态,
带着好奇心去发问,
了解对方真实的状态和影响。
重复上述步骤;
在表达与反馈中创建尽可能多的双赢。
回来点题: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