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阅读史:读书构建精神世界

我的阅读史:读书构建精神世界

作者: 沧浪亭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20:11 被阅读0次

          我从小就对书籍有兴趣,这种喜欢完全是自发的。小时候,家里有个木箱子,我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放在里面。10岁左右母亲改为买了第一本课外书。书名已经记得不确切了,大概叫《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花了几个小时,一口气把书看完了,看完之后很舍不得,觉得看得太快了就没有了。晚上一个人睡觉前,很无聊,没有什么事情干,就把书翻来翻去。里面很多故事,至今记忆深刻。比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女娲造人》,《开天辟地》等等,看得如痴如醉。受神话的影响,我经常一个人望着天空傻想:天上的神仙住哪里呀?哪里的环境怎样?后来,我把这本书带到班上,班上同学都非常喜欢,这本书被很多人看过,一本书被分成了好几本传阅。小学阶段,能可以看到的书并不多。班上有位同学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比如《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我都借来看过。心想着: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书就好了。通过书籍接触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有智慧,讲义气,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小时候,我经常做着一个梦——自己是一名威武的大将军。每当看到电视剧里的将军,内心都激情澎湃不已。我想和自己接触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小学迷恋的不仅有神话,历史,还有儿童文学与武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小学语文老师派遣到图书馆借书。在图书馆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简直像发现了宝藏一般。我借来了一套《天龙八部》漫画和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看完了一套武侠漫画后,我觉得自己也差不多也有了武侠气质,经常拿着一根棍子随便乱舞,双手比划来比划去,像练降龙十八掌一样。看了《十二生肖》,我慢慢发现这些动物们好像很有意思,我看他们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猪,狗,鸡,鸭,牛等等,我经常和他们说话,他们也是我童年的好伙伴。小时候,我的阅读兴趣不自觉地培养起来了,看的书不多,但是通过书籍给了我很多的幻想。我看起来表面很少话,其实内心想法很多,这一点父母老师都不知道。在大概六年级的时候,家里换了个地方住,我认识了两位读高中的邻居。搬家之前,他们送给我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心里非常兴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我高中的时候才看的,看来我小时候就有藏书的习惯。

          到了初中,由于爱上了篮球,静静看书的时光少了很多。看得最多的要数关于外星人的书籍和关于篮球的杂志。脑子里整天想着这个世界有没有外星人。晚上看着天空闪烁不定的光,不是星星也不是飞机,心想:那是不是就是外星人的飞船?甚至晚上经常做着关于外星人的梦,有时候还梦见自己被外星人抓去。我还想,外星人可不可以把我改造一下,因为进入青春期在心里对自己有了不接纳。班上一些零花钱比较多的同学,每周都会买篮球杂志。看着一名名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的故事,内心有了不小的触动,看见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有一群兄弟,有共同的冠军梦,心里非常向往。至今回顾起来,篮球杂志给我热血与激情,也极大地萌生了我对篮球的喜爱。除此之外,我对经典的喜爱也开始萌芽,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语文教得非常好,科班出身。一次课堂上,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关键不在于这句话,在于他说话时的坚定与眼神,我深深地记在心里。初中时,我第一次把论语浏览了一遍,看不明白。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它的兴趣,因为我深刻意识到:经典需要反复地阅读,人越大应该会明白地更多一点。我的阅读兴趣在初中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班主任因很不支持学生看课外书。甚至连四大名著都不准看,作为学生,我心里也很不理解。我的木箱子里的书也越来越多。晚上睡觉前,伴着白色的帷帐与昏暗的灯光,我经常会拿着箱子的书来看看,回想起来,那是多么宁静与美好的时光。

          高中学习越来越紧张了,在学校期间,基本没有时间看书。看书的时间往往集中在放假期间。我开始自己筹钱买书。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了一套《家》,《春》,《秋》,由于手头的钱有限,只买了一本《家》。这本书越看越着迷,书中的主人公觉民,觉新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更欣赏觉民,因为他富有激情,有理想,敢做敢当。而觉新太没有主见,听人摆布,唯唯诺诺。对于角色的偏爱,看得出我当时也觉得自己应该听自己的。不过,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觉新那么懦弱,也不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这本书还令我触动的是里面的爱情故事。我小时候非常迷恋《梁山泊与祝英台》,觉得那样的爱情就是正确的。当觉民喜欢的人最后投湖自杀了,那一刻,我心中也无限地悲伤,强忍着没有流出泪。我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并不赞同男孩可以哭。我心里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喜欢是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干涉?为什么家人不支持自己孩子的决定?从这些疑问可以反映出我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高考结束后,成绩不理想,受到了外界很多的指责。独自在房间里呆了半个多月为出门,那时候很孤独很失落,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帮助我。天天吃了就睡觉,睡不着就看着天花板。为了改变一下自己的状态,我决定看看书。翻开了一本没有动过的书——《忏悔录》,作者是卢梭。卢梭在先前的历史了解过。这本书越读越喜欢,卢梭在无情地解剖自己,他毫不避讳暴露自己的种种想法,让我感受到了一颗伟大而真诚的心脏。他仿佛就坐在我的对面,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和我聊天,他亲切地告诉我:人生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你又该如何让应对?因为他的真诚打动了我,我从未读过这么真诚,能够走进人内心的书籍。我也开始慢慢振作,告诉自己:沉浸在失败之中,毫无意义,未来还可以好好规划。高中的阅读经历,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我渐渐感觉到书籍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指导。能陪伴我渡过一些困难的时期。

          上了大学,心灵和行动上有了更多的自由,为我进一步阅读书籍提供了充足的基础。书籍的来源途径多了很多,可以从图书馆借阅,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用手机阅读。我开始对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兴趣,因为我对自己有很多的疑惑:我究竟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怎样才能来周围人喜欢我?我以后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擅长的地方?别人会接纳我的缺点吗?这些疑惑不断地困扰我,我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就准备从书籍中寻找答案。我自己买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和《自我的追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和《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儿童教育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以及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我的室友是心理学专业的,我还把他的所有心理学教材在暑假的时候带回家,比如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等。看心理学的书籍既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疑惑大家都有,有时候很容易给自己贴标签,害怕自己心理是不是出了问题。阅读开始也带过我痛苦与挣扎,看心理学的书籍很容易走火入魔,尤其在没有旁人的指导下。庆幸的是,后来当了老师,学生成了我的实践对象,很多心理学的理论都用上了。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的管理,我都很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心理学这个工具,我开始了解人的心理,人需要理解,尊重,价值,接纳,而且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掌握了人心灵基本的需求,在和人相处中就更加自然和谐一些。阅读心理学的书籍还为我慢慢找到自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认真阅读就会产生思考,思考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长期以来本来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经常进行交锋打架,内心的的渴望不能释放出来而引发的消耗,以及不能接纳自己而带来的苦恼。思考深刻了,自然会带来改变,因为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都是教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有了这样的终究目标做引导,在不断地实践中也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在大学,我同样迷上了经典与历史,我对历史的喜爱源于小学,对经典的喜爱源于初中。通过在网络上搜集书单,查到了很多喜欢的书籍,然后规定时间看。比如《万历十五年》,《南渡北归》《明朝那些事儿》,《李斯:流血的仕途》,《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德川家康》等等。后来在又买了《史记》,大学看书的氛围并不浓烈,一位同学看到了买了一本《史记》,他当时说:什么年代了?还看书。我听了大为不解,甚至有些气愤。今日看来,只能说是选择不同,无需介怀。我看的历史书籍一般也是小说性质的,是根据历史创作的,也加上了一些虚幻的成分。总之阅读体验非常不错。历史带过我的更多的是经验与教训。纵观历史人物,能成大事者,都需要隐忍和眼界,而且人品上不能说非常完好,但至少有自己的原则。往往有些历史人物沉沦了大多是人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或者纵容自己的欲望。读历史更巧妙的体验还在于,你能跟随历史人物走进当时的时代,走进人物的发展阶段。慢慢地你也能感悟到万事万物自然有发展的。工作之后,我仍然对历史极大的兴趣,读完《张居正传》后,看到一心追随的主人公去世了,仿佛自己的朋友去世了,瞬间有了漂泊沧桑之感。工作中的一年后,心里特别烦躁郁闷,很多纠结矛盾爆发了,庆幸当时翻开了《曾国藩》,我又一次接触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一颗真诚的心灵。透过书籍,我接触了曾国藩的奋斗史,他的勤勉,他的隐忍,他的信念给了我不小的触动。我也开始逐渐摆脱自己的低谷期,我想这就是历史带来的经验,历史有时候真的是一股力量。能够引导去坚持走一些路。刚刚谈到的经典,我指的是《论语》,《老子》,《鬼谷子》等这类充满智慧的书籍。《论语》是一本对我影响极大的书,每个人生不同的阶段,我都会读《论语》,每次读都有惊喜和收获。将这样的经典书籍融入历史书籍的阅读,里面的很多话便形象了,因为历史人物深谙这些道理,他们就是经典最形象的诠释。论语对做人有极大的帮助,我一直强调做人要真诚,有正气,有智慧,有目标,与这些经典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验的增长,你会发现,这些经典对于生活的指导有巨大的帮助,小到一些细节,大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能够在经典中找到依据。

          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与自由。我对文学作品同样有了兴趣,不过我不太喜欢看一些关于爱情的小说,觉得生活都是情情爱爱的没什么意思。我想主要看了一些国内的经典文学,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平凡的世界》,《兄弟》等等。大多描述着是苦难与奋斗,看着很感动,我也对生活多了一份悲悯。《平凡的世界》我是在深夜读完的,当读到田晓霞去世那段,仿佛是自己心爱的人也去世了。那一刻泪眼婆娑,因为我也开始明白,男生也是可以哭的。读着读着,想着他们的生活为什么那么艰苦,这必然和时代有关,但是奋斗的主题是永恒的。后来,我觉得中国的小说思维和素材有点窄了,我开始接触国外的小说,陆陆续续看了《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基督山伯爵》,《牛虻》等等,这些更吸引我,因为思维很开阔,内涵也比较丰富。我之前觉得儿童文学很幼稚,给小孩子看的,所以一度很瞧不起这类书。当我读了《小王子》,《夏洛的网》这类书,才发现了儿童文学也是非常有趣的。更让人惊喜的是,借助儿童文学我可以回顾自己的的童年,也多了一种理解儿童的途径,能够有机会去窥探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文学,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我对诗词的喜爱完全是自发的。小时候喜欢读诗背诗,高中买了一本《豪放词》,读了很多遍。大学经常没事读诗,还看了《人间词话》。小学到高中,读诗主要是为了考试,到了大学到现在,才是真的享受诗词的美。我喜欢的诗人和词人特别多,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毛泽东等等。偏向于喜欢豪放一些的词人,读诗让我领略了很多人间大美。有时候,烦躁郁闷的时候,我就读诗词,每每读到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心里就豁达开朗许多。尤其是苏轼的词,比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等,都给了内心极大的慰藉。  在大学,就基本确定当老师了,我也看了一些教师发展专业的书籍。在书籍的选择上,我还是偏向于经典,如《大教学论》,《爱弥尔》这些,内容基本记不清了,书中的理念基本还记得。因为但是缺乏实践,很多这类的书籍看了就忘了,但是我也隐约发现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大学四年,也看了一些书,基本是独自阅读,很少和别人交流,工作之后,有了之前的阅读基础,也会经常看书。有时,一两个月不看书,总觉得心里难受,也很愧疚。每次放假,看书是一项必须的计划。6月份加入远川阅读。这是我个人阅读史上一个转折点,从个人读书到集体读书,能够和一群喜欢阅读的人一起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老实说,读书的作用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用我多说了。现在看来,读书就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有时间会读很久,没有时间也会翻上几页,因为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喜欢。我自己的精神发展与读书密不可分,我有感悟到了朱永新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阅读史:读书构建精神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em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