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们整天把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挂在嘴边,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构建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想,很少会有人去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认为,就像吃饭穿衣睡觉一样,这些事情占据了人大部分的时间,也构成了人的生存的主要生活,也就是所谓的物质世界。
那精神世界里应该有哪些主要活动呢?
我认为是:读书、学习、思考、创造力与审美力。
人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不睡觉会困,不穿衣会羞,不工作会懒。
同样的,人不读书会愚,不学习蠢,不思考会昧,不创作会衰,不审美会丑。
有人会说:“反正这样又不会死”。
是啊,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不创造、不审美是不会死,但是会:麻木不仁!
麻木不仁还是人吗?
对什么都没有感觉,没有知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人生更没有意义。
也就是现在普遍人都有的,所谓“空心病”。
看似有心,实则无心;看似活着,实则已死。
心死跟身死有何区别!
没有了心,没有了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还要那副躯壳有何用!活着也如同死去!
昨天看到一篇北大精神科医生写的文章,题目是《40%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看完之后,觉得很悲凉。
那些精英学霸,天之骄子都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让其他那些普通人该如何度过一生呢?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这跟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
他们普遍感受不到幸福,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说他们除了会学习,能考高分之外,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什么都不会。
没有创造能力,没有审美能力,没有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个都是社恐。
他们倒是天天读书,可读的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老师和社会而读。
这不能算是真正的精神活动。
真正的精神生活一定是快乐的,是丰富的,是满足的,是幸福的,是乐此不疲的,是孜孜不倦的。
而他们不是。
他们是痛苦的,是折磨的,是无奈的,是沮丧的,甚至是仇恨的。
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文章中还写到,这些大学生里有自杀倾向的也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很多都是教师的孩子。
我真的感到很痛惜。
难道家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孩子,就是为了让他去死吗?!
我想,家长的初衷肯定不是这样,这也不全是家长的错,他们也是体制下的受害者。
现在连中小学都出现自杀事件了。
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了!
不止家长,整个社会都需要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反思我们的教育初衷是什么。
我认为,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失去它的创造性和审美性。
这是构建精神世界最主要的两大因素。
有了创造性和审美性,人就不会失去动力和活力,就不会失去对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这些强大的源动力,会推着他一直往前走,怎么可能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呢?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物种,一方面颓废,自暴自弃;一方面又不甘心,心中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只是没有找到那个能激发他潜力的法门而已。
法门是什么?
就是:要找到那个热爱的东西,找到那个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讲:
“什么是志向?
志向,是打开精神世界的方式。
志:心之所之。
志向,就是心要去的地方。”
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年少时没有立下志向,长大后没有找到热爱的东西,才会精神空虚,惶惶不可终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明代诗人于谦在十几岁就写下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此正气凛然,气势恢宏的诗句,可见其胸襟之宽广,志向之远大。
反观现在的青少年都在干什么?
要么刷抖音,打荣耀;要么吃吃喝喝,无所事事。
文化断层,价值观崩塌。
很可怕!
我们已经走在悬崖边上还不自知。如果我们再不觉醒,只怕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将无人传承。
因此,构建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每一个人都要引起重视,不止自己,还包括身边的亲人。
如果人人都重视精神生活,人人都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人类还有救,还有希望。
希望我的呼吁可以唤醒一些人,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生活,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溺于无意义的物质世界里,努力去寻求真正热爱并有意义的东西,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去提升审美的能力和品味,去读书,去思考,去专注于一切有意义的事情。
只有这样,你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