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0天写作的第六十一天。今天聊聊一个被大家说烂的一个词“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伴随着与一个变量有关的自由度的负能量,总是被伴随着另一个纵向自由度的正能量所补偿,所以负能量在实际上从不表现出来。
后来这个词转移至心理学方面。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从此,作为心理学方面表达的正能量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但是在媒体中,我们能够看到代表正能量的,大多是“见义勇为”、“因公殉职”、“坚守岗位”、“积极慈善”等事件,甚至有一些鸡汤的东西在里面混在着。而我个人认为,虽然以上这些关键词确属正能量范围,但是属于概率较小或者过于表面化的事件,而真正的正能量事件应该是普遍性的或者可以习惯化、常态化的一种做法。
我认为,应该是“建设性”。
我们常说提出建设性意见,做建设性的创新,甚至做一个具备“建设性”的人。
这样,才是常态。
那么,什么是建设性呢?
1、关注目标。
我们平时给领导提意见或者在会议上讨论,都会遇到四种人:一种给公司挑一堆毛病,哪哪都不好,但是除了能抱怨,你问他如何解决,他就哑巴了;还有一种是一直是哑巴的,没有意见,没有批评,公司好坏似乎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有一种是永远领导说啥都赞同,没有任何自己的意见,领导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最后一种是能够根据公司的情况和目标,客观说出公司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案的。
最后一种就是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看出,目标的不同是是否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基础。就好像如果事情关系到你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不会有人自己没有想法、没有意见、或者一味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是否真心把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是你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基础。
2、建议可执行。
建设性意见的本质有两个:1、符合实际情况的可执行 2、涉及的利害关系人愿意执行。只有可执行的方案和积极执行到位的员工才可以让建设性意见落到实处,产生改变和价值。
如何提出可执行的建议呢?
(1)明确目标。这一点之前说过,就不赘述了,但是在表达方案时一定开始要再次强调目标,让所有人知道他们要打的靶到底在哪,要打多少环才可以。
(2)步骤。做这件事,需要几步,这些步骤应该是项目管理里所说的里程碑事件,就是重要的节点,卡住这些节点,就能够完成执行。
(3)所需要的资源。资源有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要明确预算和要派遣的人力和外围所需要的配合的人力资源。
(4)总结投资收益。做任何事都是有投入的,有回报的。因此,到最后要能够得出一个基本投资收益结果,哪怕是粗的。
这样,整个建议就要人觉得有理有据,逻辑上可执行。
3、建议的非情绪化。
建设性意见的本质有两个:1、符合实际情况的可执行 2、涉及的利害关系人愿意执行。上面我们说了如何提出可执行的方案,下面我们说说如何让利害关系人支持你。
很多人在开会讨论时会因为观点不一致而吵起来,甚至以后两个人因为这个变得敌对,公私不分,伤害自己和公司利益。究其原因,就是在表达意见时不注意情绪。
(1)提出建议不要有评价式语言。
我记得6年前,一次在和领导、同事讨论一个方案,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意见不一样,突然和领导说了一句“这是您不专业、您不懂,就应该是……”赶上当时那个领导也比较小心眼,从此两人就干上了,打得不亦乐乎,最后同事辞职收场。
注意到了吗,提意见你就提意见,客观地就眼前这个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不要对任何人或者事做主观评价式的评论,领导懂不懂和这个方案是否好不是等号关系。
(2)注意说话态度和身体语言。
你说好,我不评价他,但是语气里也不能透露出这种对别人否定的语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7%是语调,38%是声音,55%是肢体语言。你可以通过措辞,来遮掩你对某人的负面态度,但是肢体语言很难遮掩,而对方也能够非常敏感地通过你的肢体语言感受到你的敌意。因此,要端正态度,一定要先明确目标,你的目标是让你的方案通过,而不是要碾压谁。
还有,永远不要想一次就能够让别人在三观上和你保持一致,信仰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只要在一开始明确目标,得到大家认可,那么后面就是如何实现目标而已,不要再关注和目标无关的小节。
(3)说话多用我们、咱们,而不是我,你,他。
做出好的意见,一定要让大家感觉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好的事情大家分享,坏的事情你自己独自承担,这才是好的建议,慢慢也能体现你的领导力。
这就是我理解的建设性,这就是我理解的正能量,希望对大家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