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不是叫你真的行一万里,趴在书堆里,只是个形容。说的是年轻人要多出去历练,多看书,才能更快地长见识,搞明白这个世界,玩转其中。可是有很多年轻人到处走了,书也看了不少,该迷茫还迷茫,该糊涂还糊涂,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反躬自问一下,你真的会读书吗,真的明白行走跟长见识的关系吗
现在的应试教育,有个非常不好的副作用,就是孩子们普遍不会读书。有一次,我和儿子聊起我们都看过的一本哲学书,我是嘻嘻哈哈,想起啥说啥,他皱着眉头努力回忆,然后跟我说,唉呀,我记得这个问题书里面总结了三点,我只记住一点。我说,我怎么接你呢?扣分?
读书应该跟聊天一样轻松,看哲学书,就是和一个人探讨现象与本质;看小说,就是参与感呀;看学术书,哦,这领域原来这么说话,这家伙从这个角度进去也能成啊 ..... 不必去想中心思想、考点、关键词、语法技巧,甚至能不能记住书名、作者、内容,完全随意
我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看到一少半就不看了,为什么?就觉得他说话啰嗦古板(据说他的行文很好的,只是译者的语感比较生硬),不如看《老子》过瘾,说同样的事儿,我更愿意听老子聊,言简意赅。我为什么记住了这个拗口的外国名字?因为尼采,有一次看尼采的书,有意思啊,我就八卦,他怎么会这么想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这么想?扒出好多他生活的细节,也捎带出好多个西方的哲学大咖,一头扎进去,那阵子,和这些冲动的、理智的、偏激的、中庸的、都非常睿智的人,群聊,脑回路空前提速,爽歪歪,爽过这阵有点倦,放下书就去干别的了,什么时候再见,缘分啦,这是读书的乐趣之一,你找它,它就来,你离开,它不追。读书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和现实中接触不到的人聊天,跨时空、跨维度的聊,省时省事的聊,随时随地的聊
不知不觉,读了不少书,结识了不少人,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耄耋到青葱,从大神到平民,从佛祖安拉到土著巫师,从科学巨匠到山中散人 ....... 读他们的书时,他们活生生就在我身边,和煦温暖、激昂个性、诙谐睿智、另类奇葩 ..... 以至于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都随之复活在我眼前。他们的书曾让我痛哭流涕、喜不自禁、自惭尴尬、骄傲自信、心生敬畏、大开眼界....由人及己,我的世界也渐渐变得层叠熠动、天高地远、气象万千、生气勃勃
得本好书,真是可以废寝忘食,看大德的书,不先洗洗手都不敢碰,境界确实太高了,真正的敬畏是不由自主的。因为读书,我见识了这个世界,找到了人海茫茫中的自己,因为读书,我变得敢于在这个世上放开手脚,从容驾驭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带着真诚,喜爱读书,它完全胜任,这个世上最真诚的朋友、最慈祥的恩师、最给力的玩伴、最贴心的闺蜜、最有趣的逗比、最体贴的陪伴者
一说行走,大多人就想到旅游,不是,这世上谁都得行走,谁都在行走,避无可避。行走的方式太多了,旅行、求学、工作、看风景、结识新人故交、但凡出门在外为了活着,都叫行走。行走跟长见识有什么关系?我就问一句,你带心了吗?带着心走,才会长见识
孩子要去旅行,问我随身要带什么,我反问一句,你这次去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想好了再来问我。临到出门,也没再来问,他背着自己整理的背包,笑着看我,我不问他都带了什么,只说一路平安,因为在他眼里我看到明了和兴致,我知道他这次会不虚此行
如果把家园比做我们在这个世上的根,行走,就是为了拔高视野、成长壮大。如果把家园比作我们的心,行走就是开一扇扇窗,看见外面,照亮屋里,见识就是为我们的心田加肥填土播种,拓荒开疆延展,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富庶安宁、和谐美好,媲合天地
行走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生八苦就埋在前行的路上。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16岁的小哥哥,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小妹筹钱,每天只吃半个馒头,去扛大包,从下午干到凌晨,挥汗如雨,真是让人动容。每个行走的人都藏着心酸,每张平静的脸后都有故事,人们在行走中逐渐熟悉这个世界,体会它的好它的残酷,笑纳它的馈赠无奈它的剥夺
可这不是行走的最终目的,行走的真义是要人们破开这局儿。看破这种种表像下隐藏的因果,看透好下面的不好,残酷里面的仁慈,馈赠背面的索取,剥夺后面的给予。这个功夫活交给谁?心啊,避开套路,安抚情绪,用心感受,眼睛用来“见”,心用来“识”。识破这局儿,你才会豁然开朗,轻松放下,那才是真正的长了见识
看这个世界的“世”,如迷宫,我们踟蹰其中,寻找出路。碰壁跌倒,拥挤纠缠,让多少人沉浸之中,忘了初衷。亏是一次次吃,罪是一遍遍受,只知道愤怒疼痛,争辩算计,却不去息怒止痛,摆脱束缚,人生就这么一而再的荒废掉了
人生是一场修炼,修炼的法门千万种,读书和行走只是其中两种,读书是选修课,行走是必修课,都是借物开慧,读书需要跳转,行走直接了当,“千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长见识,洗练心智,让自己生出翅膀,飞向更阔远的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