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体心理学|自体到底是个什么鬼

自体心理学|自体到底是个什么鬼

作者: 田凯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12:56 被阅读47次

这个词不像传统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等那样的清晰。在理解上、定义上都有一些不同。如同精神分析最后分裂成很多支流体系,自体心理学也出现了至少4个派别。我认为这不是退步,而正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本身是多元且变化的,这样的包容和开阔性正是一个好的体系所具有的特点。正如:认知疗法虽然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也仅仅在于学习的时候便于理解,事实上在临床中,它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困难:何时使用及在什么状态下使用。对于医疗体系,扮演着医生和权威的角色的咨询师,我相信认知行为疗法更有其发挥的境地。对于社会工作者,自主运营机构的咨询师,可能发挥的空间就小很多。

对于认知行为的方法,同样也存在它的限制:现在完全可以设计出比人更“认知的”“更严谨”的智能程序,比如机器人,那这个到底能不能代替人做心理咨询呢?某些意义上,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的功能,从更深远的位置,可能谁都不会去找一个机器做咨询;但是试想,如果我们不知道对面是机器或者人,或者本身是机器我们以为是人的场景,这些场景之下的对话是否依然会和人一样有疗效呢?替代性的去想象这样的情景,内心里有很多情感可能会生发出来,其中会有一个明显的是:在共情上,对方可能不能理解我。或者他问的很好,很精准,我自己也到达了这个体验的位置,我自己收获很多,但是对于它,我始终难以建立起一种关系,一种它可以和我一起,它进入我心里,并给予我力量的、支持的这样的影像或者记忆印痕。

前者,更接近于“一种空白屏”技术,更多的做为一个空白,载体,更多的承载一个映射的功能。是来访者自己主体的投射、映射、返身、反思的过程。这样的循环。这也是初始的精神分析技术强调的,就是躺椅技术。躺椅的重点在于一个是身体自然放松;另一个是来访者和咨询师没有接触,包括目光的、表情的等信息交互。这样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空间就会很大,而且咨询师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所以一般咨询师是位于来访者的背后。在中国引进精神分析技术后,有一些改良,比如发现女来访者几乎都不能躺下,霍大同教授则采用一种双椅子平行的方式:就是双方平行坐着,都面对一个窗户。(面对一个白板)

这样的方式对某些症状的治疗是显著的,比如对于一些更容易受到面孔表情影响的、很难表达真实自己的来访者、这样的空间都是更广的。事实上,我有一个个案,是直接印证这个情况的:我有一个电话咨询的来访者,他在开始选择咨询的方式,表示不用视频。后来电话咨询效果很好,他有一次经过我的咨询室所在的城市,他说当时犹豫着要不要见我,后来决定不见是很好的。在后面大约6次咨询后,他跟我说:他现在几乎记不住妈妈的脸,就是模糊的。就如同记不住亲人的面孔对他的保护的意义一样,在一个受过创伤的记忆里,面对面孔是可怕的、多变的、可能是无情的,与丧失、伤害有关,那么一个稳定的“白板”比如电话,或者一面玻璃窗,这个都是可靠的。这个是开始的咨询,后面的疗效取决于她自己的成长程度,咨询支撑到她,她也需要去见在外的朋友,和父母交流,咨询师在人际交往上对她的助益借助声音来传达。

我描述上面的话,是为了说明另一个相对应的咨询理念: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强调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面对面,假设是两个主体之间的相遇,不断的相遇、扩展、引发的外在关系和内在的转化同时发生。在自体心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主体间的。

同样,在前者,经典驱力的建构下,依然要回答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一个非人、或者说人比较远的位置,自己是如何通过“对方的对话”疗愈自己的?后者,主体,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它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有怎样的影响?潜意识浮现到意识,描述的是语言层面,事实上,在语言形成之前,未知的被压抑的记忆犹如“紊乱的神经纤维丛”,而思维通过语言去梳理,自然的修通过程。生理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一个是情绪情感的变化,第二个是身体感受的变化。这些部分在经典的驱力理论中很少描述,事实上力比多的感觉,除了性的描述部分,还需要借助非理论素材去体会。有名的弗洛伊德的狼人个案中,狼人出版自传描述接受弗洛伊德咨询的情景,他说“在和弗洛伊德一起工作的时候,感受到了更多的爱”。而弗洛伊德自己也描述过,“用爱和工作”去做好治疗。其他还是有很多,是目前有些教学、论述中缺失的。科胡特为了更从本源上,去理解症状出现的原因,描述更为核心、凝聚、稳定的感觉,用来描述某种状态:自体这个词就出现了。

自体:self这个字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它代表的意思曾经是气息(wind)、呼吸(breath)、阴暗(shade)、影子(shadow)、魂魄(soul)、心灵(mind)、宇宙本我(universalself)、超然先验的一致性(transcendentaloneness)、一(one)、恒定的推动者(theunmovedmover)、灵魂物质(spiritualsubstance)、良善和邪恶的根源(seat of goodand evil)、不凡的执行者(superordinateagency)、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用法。比较世俗的用法是代表身体、代表一束恒常流动的知觉,或是一个人和这个人所有的一切。有这样复杂历史的一个字,必然地要背负有关唯心论、唯物论及身心二元论、身心统一论间的争执。

经典的驱力理论被描述成性理论。很多信息是有丢失和误读的。这些理论对于临床我认为实际价值不大。是的,我如此肯定说的原因,是因为它所引起的姿态倾向的误判性,尽管实际上它也是有用的。在我的个案中,我怀着更为人本的态度、非性学的指引思想,到了某些位置,来访者依然会出现极其接近弗洛伊德的描述的过程转移的出现,反而更加让我相信他的理论的重要。而这一切,是自然流动的结果,也是咨访关系推动的结果。这样的符合经典驱力特征的来访者是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并非全部。可能在咨询过程某个阶段出现神经症的特质,根源是什么还是有待探索论证。正是培训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制造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投射居多的精神分析咨询师。这是我认为当前理论培训的不足。唯有临床实践是检验教程的标准。一般的好的理论培训成长周期是2年左右。

同样,在当前市面上也充斥着众多的流派,很多强调感情、感受、情绪,会用到一个词“场”来描述。这些大多最后依托于几类依据:某些超功能,比如宇宙什么。。。;某些演绎,比如佛、道;某些仪式,比如某些地方信仰等等。这些固然有其存在之道,不同的是,对于这些情感,情绪,心理治疗同样可以达到,又不至于迷失心智,以此做为精神寄托的情况。这是我认为感性的不足。

那么自体,这个词,有上述如此多的解读。一方面是很感性的,一方面是很理性的。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却都无法明确描述“这到底是个什么”?正如,我们无法描述,精神到底是个什么?灵魂到底是个什么?

这是它定义的广泛,同时在治疗中,它有清晰的过程、病理学论述,并发展多年,这是科学的方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体心理学|自体到底是个什么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iu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