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五章 “自体心理学如何看待心理成长和治疗行为”第一小节 自体的强化的读书笔记。感谢您的点评,请多指教。
一、与自体心理学的相遇。
1、概念和理论发展史清晰。
《自体心理学导论》处于第一遍读书的状态。作者 Peter A. lessem (彼得.莱塞姆)是美国纽约的一名精神分析治疗师,有23多年的执业经历,在数家精神分析培训任职。作者的网址:http://peterlessem.com/。
《自体心理学导论》一书,作者从自体概念、共情、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假设、临床过程等角度讲述了自体心理学。每讲一个概念和理论,作者都会从概念演进、不同作者对科胡特的批判与发展几个方面来讲,使得读者可以层层跟进,知悉一个概念的缘由和解释力、问题点,非常清晰。
2、与自体心理学的相遇
(1)巴史克
与自体心理学不期而遇,是两年前读到巴史克的《心理治疗实战录》,后来再读了他的另外两本书,《心理治疗入门》《十倍速疗法》。对他提出的治疗模型,特别是当事人发展模型:做决定-付诸行动-胜任感-自我价值感-……做决定……,我认为非常适合我工作的群体,青少年和竞赛选手。见下图。
(2)科胡特
后来再读到科胡特的原著,云里雾里,不好懂。只是一遍过,没有再深入阅读,当时觉得他的理论简洁而有说服力。这段时间准备对照着《自体心理学导论》再读。
从理论层面上,学习一种咨询理论,自然要了解创始人的原述,创始人是如何理解当事人的精神病理、如何看待临床过程、疗愈假设是怎么样的。但要从科胡特本人的论述中了解到这些需要一个深入阅读的过程。科胡特的三本书,《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重建》(1977)《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其中概念也在一直在不断的演进。
他说过的几个关键术语也被很多人引用: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恰到好处的挫折。
在这个时候再看Peter A. lessem的《自体心理学导论》,看到作者把自体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演进、病理假设、临床过程清晰而学术性的呈现出来,就像找到一个好的引路人。
(3)咨询中的感受
在咨访过程中,巴史克医生关于短程咨询、发展模型的假设也给了我很多启发。特别对于青少年、竞赛选手的咨询,自体感、胜任力等概念的解释力较强。
二、读书笔记
(1)治疗目标: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自体的加强,通过矫正性体验改变病人自体-组织的各个病理性面向。
(2)期待的行为结果:治疗期待的行为结果是允许病人依据他(她)自己的设计,愿意并能够尽可能地活出充实、活跃、富有成效的生活。引用欧内斯特·沃尔夫的话:“治疗过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增强自体,以使个体愿意并能够投入日常生活的混乱喧器,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便如此也不会被吓倒”(1988:102)。
用术语表达:增强自体感,更强的凝聚性和统整性、更大的自体一连续感以及活力的提升。也随之增加自我控制感(the sense of agency)和提高自尊。换言之,个体日常主体体验品质将以若干方式被提高。她将感到更有活力,更能掌控她的生活,也对自己感觉更好。
(3)结构化是自体增强的原因。
科胡特相信精神分析通过自体的增强,获得“治愈(cures)”是因为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用他的话,“心理结构的奠定”(1984:98)。
(4)结构化是获得新体验的过程。
结构化是获得体验结构或主题(theme)(Atwood and Stolorow,1984)、新的认知-情感图式(Klein,1976)或模式的过程(Goldberg,1988)。
例如,诸如伊温妮这样的病人领悟到“当我沮丧的时候,我是能被理解的”——他们治疗体验的结果——也许就成为他们主体体验的一个新主题或结构。
获得这个新的组织体验主题或结构将会极大地帮助病人管理及减少他的脆弱性。当他感到痛苦,这些新主题将促使他更有可能寻求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并从这些支持中获益。个体变得更安心地信任他人,这个过程变得更确定且不易被中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