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乡村教师》:刘慈欣宇宙观的降维呈现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乡村教师》:刘慈欣宇宙观的降维呈现

作者: 曾九如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10:46 被阅读0次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浩瀚的宇宙像一席巨大的黑幕,如宝石般闪耀的星星散落其中。神秘而未知的世界越发衬托人类的渺小。

    古人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我们无数次幻想未知的世界和地外文明,怀着善意地包容与接纳。

    可是,也有人带着悲悯之心和中国式的悲观去思考:人类对于未知世界所面临的考验。

    他是刘慈欣。

    多年以前,在娘子关电厂的无数个夜里,他构建着那个令人着迷的宇宙世界。

    十次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亚洲首位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

    中国科幻小说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徜徉于刘慈欣的作品中,他以科幻作家的身份,以文字这种表现形式,给了人们无尽的幻想。

    他的科幻世界被称之为是“最难实现的大银幕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三体”至今未能正式登上大银幕。

    但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和诠释,却弥补了这种缺憾。


    历时4年,耗资千万。汇集全球20多位漫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终于面世。

    这套丛书由15部刘慈欣的经典科幻作品改编,刘慈欣本人对于这套书的改编也十分兴奋。

    那么,说到底,漫画这种表现形式,到底够不够格来表现深邃的思辨哲学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呢?

    当然可以。下面我就以《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乡村教师》为例来一一来分析。

    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漫画与电影,让想象由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图像

    1、电影呈现:动态表达,超强视听震撼

    当《流浪地球》被搬上大银幕时,无数观众被画面所震撼。尽管书中对于冰原世界的描述已相当震撼和详尽,但是在大银幕中看到被冰雪覆盖的熟悉城市时,仍然在视觉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有人曾质疑刘慈欣作为知名作家的文学水平。但是刘慈欣却坦然地表示,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文学只是表现科幻的一种形式。他一直致力于客观地讲述而避免华丽优美的辞藻而喧宾夺主。


    科幻小说,最终也将走向画面呈现,这是必然的趋势。

    刘慈欣说:“科幻小说是最适合用画面表现的,它是为电影和游戏而生的。”

    这也客观验证了刘慈欣对于科幻与电影的关系阐述。

    科幻电影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来担纲制作,一部大制作,有时甚至需要筹备几年,那么改编成漫画是否就容易得多了呢?

    并非如此,漫画作为科幻世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仍然是具体可感的视觉冲击。

    由文字转为电影,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已不必多说。而一部好的漫画的改编,仍然需要耗尽心血,巧妙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漫画改编:静态表达,高端降维呈现

    有一种比肩电影,又与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表现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科幻世界。那就是漫画。

    提起漫画,人们不禁联想到轻松、随意地阅读体验。那么对于严肃的科幻题材,漫画会不会将整个作品的深度拉低,从而影响刘慈欣科幻的“世界级”水准呢?

    这将取决于漫画的风格、质感、内核。

    小说改漫画的核心是:将文学意义上的外在冲突转化为人物或人物与世界的可视关系,将个人内心的活动与矛盾转换为外在的行为和语言,然后把情节串起来,最后画出来。

    相比于电影的大众化和普及程度,漫画依然算“相对小众”的领域。

    电影是动态的,延续时间维度的立体呈现,而静态的平面视觉呈现,却让读者更有掌控感。

    对于资深科幻迷来说,阅读刘慈欣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宛如高手过招,相当过瘾。但是对于非资深科幻迷来说,文字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槛的。不论是专业术语,还是逻辑上,都让小白难以理解。

    但是通过画面来呈现,将降低阅读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进入到科幻的世界里来。


    视觉表达,降维呈现科幻作品中抽象的知识,让你更轻松地“读”懂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精神内核。

    而漫画作为一种静态艺术,通过漫画家的对于分镜的编排,使得读者在连续阅读时达到了如电影般动态流畅的效果,质感不输电影大片。

    二、比肩电影的高水准漫画:流畅的分镜、巧妙的台词,匠心还原刘慈欣超乎想象的科幻世界

    将漫画制作的有电影质感,这是对漫画的褒奖。

    漫画《乡村教师》的绘者张晓雨,是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漫画艺术家,也是中国青年漫画艺术家群体的领军人物,获奖无数。

    怎样让画面为精神内核服务,而不仅仅是视觉呈现呢?

    有了刘慈欣作品的深厚的底蕴,更有诸多知名画家的强大背书,让这套改编漫画在质量上有保证。用实力让改编不辜负这样好的作品。

    流畅的分镜,巧妙的台词,都需要考验强大的改编功力,从设计角度全方位提升读者阅读的乐趣。

    这里,就引入了一个分镜的概念。

    分镜又叫故事板。

    『分镜』一词源自于电影,在漫画上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分格』。漫画分镜是打草稿阶段的重要工作,包括分配页数,定制每页内的格框划分等。分格是漫画的基本技巧,也是当代漫画和传统漫画联系最紧密的环节。
    早期漫画基本上是严格分格的,并且多是矩形格,每格可以理解为一小页,或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所以有“分镜”这样的称呼。当代漫画的分格已经相当自由,基本上除了必须保证阅读方便,其他限制都可以打破,为了情节需要,出格,画面的初步布局一般也要在分镜阶段设计完成。

    故事改编漫画,需要将漫画里的事件发生顺序、观察角度、事(件)物与事(件)物的联系、节奏和情绪、虚与实一一呈现出来:

    1-发生顺序

    在《乡村教师》作品原著中,开篇就介绍了这位乡村教师已身患绝症,这让这位主人公的出场有了悲凉的意味。他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好像命运之轮的驱动,强大的使命感和传承性质,赋予他后期与落魄开场完全不同的光辉形象。


    然而,在漫画版的《乡村教师》中,改编者并未完全采用原著的讲述方式。开篇便直入主题地展示了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的宏大场面。然后镜头推进和画面的切换到一个小乡村,落到一个上课睡觉的孩子身上,充满了悬念。以这个孩子为线索,一一揭开人类社会的生存谜题。

    2-观察角度

    分镜在漫画的制作里扮演着诠释者的角色,上帝视角般冷静而客观。在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的“星球大战“中,读者仿佛置身于宇宙的某一制高点,来静静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宏大场面以及宇宙文明之间的无情碾压。

    当画面切换至地球的小村庄时,无形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由关注宇宙的命运转而关心个人的命运。感叹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碰撞和交汇。

    3-事(物)件与事(物)件的关联

    命运的交会,常常是出其不意的。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技巧,悬念与钩子并存,在最后一刻揭晓答案。在《乡村教师》中,这种关联的悬念更为突出。


    首先,书名的设计就已具悬念。我们已经知道本书是一本科幻题材的作品。那么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究竟与宇宙有着怎样的关联,他通过什么逻辑与人类和宇宙的命运产生关联,这些虽然刘慈欣已在作品中叙述清楚。但是在转换为画面、对话来推进故事的的形式,改编者仍然需要缜密地构思,来体现这本书的精神内核。

    4-节奏和情绪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以节奏来带动情绪,让情绪打动读者,这其中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过快,则产生疲劳,而过慢则显拖沓。通过合理的编排和情节展现,其目的仍然是要讲好一个故事。但是在何处制造紧张,又在何处设置高潮,都将以贴合原著为前提作考虑。有人说,这部作品相当沉重,通篇几乎没有笑点,只有一点点含泪的温情。除了残酷,便是激动、紧张、振奋。

    一个偶然,让一场浩劫归于平淡。在本书的背景下,地球上的大部分人都不曾知道,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是悲悯、忧患、同情、悲伤、无力感。随着情节跌宕的情绪起起落落,却引人深思。

    5-虚与实

    中国绘画讲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而《乡村教师》原著中丰富的材料和内涵不可能全部搬到“画”中。那么不能搬上“分镜”中的内容,就需要引发读者来想象了。除了需要剪裁和取舍材料之外。漫画这种表达形式,还是一种符号性的表达。通过虚的部分可以展现的外延内涵,充分调动了人的想象。这也是漫画的有趣之处。

    “就像写文章里的文法一样,将一些文字词句编辑成能令人读得懂的规则,它有时更能左右读者阅读文章的情绪及反应,相对的,漫画的分镜旨在制作一种阅读规则,并藉由这种规则诠释事件与对象。”

    三、完整呈现刘慈欣的宇宙观和哲学观:稀缺的科幻背景下”中国式"的人文关怀与思辨哲学

    我们见惯了欧美大片中的英雄们,他们在探索宇宙未知世界时,轻松幽默诙谐、又凭借人类的聪明的头脑和强大的意识战胜不可能的神话。人类一直都有一种优越感,我们是宇宙中比较高级别的文明,仰望星空那些黑暗的深处,究竟暗藏友好还是覆灭。

    1、聆听宇宙深邃的思想,在时间中,看见过去和未来

    科幻改变了刘慈欣的人生。如果说科幻的意义,那么像刘慈欣一样的科幻作者和科幻迷们似乎更有发言权。

    曾经有一位科幻迷女孩对刘慈欣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也得到了刘慈欣的肯定:“希望你们能拉着我们的手在太空中飞行,在时间中看未来和过去,带着我们仰望星空,带我们聆听宇宙中最深邃的思想。”

    我们了解人类和宇宙的过去,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推测未知领域的发展态势。


    人类发展到今天,相比自身已经取得相当大的科技进步。当年古人在月下吟诗作对之时,丝毫没有想到有一天人可以亲自登上月球,而那里并没有广寒宫。

    从时间上来看,宇宙似乎是永恒的,自人类诞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与宇宙的发展史来说,实在是太过渺小和短暂。好像眼下人类所忧患和焦虑的事,那些属于地球文明的“琐事”,都不值得一提。

    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对此,与霍金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对于未知的防备,人们可以想象:外星人的到访有可能像哥伦布踏足美洲大陆一般,给印第安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而未来何去何从呢?从科技的发展来讲,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并且不断寻找当地球资源耗尽的替代家园。然而,未来却是生机与危险同在。

    2、人类未来的构想:甜蜜的浪漫与残酷的现实,局限中求生存

    越透明的东西越神秘,宇宙本身就是透明的,只要目力能及,你想看多远就看多远,但越看越神秘。——刘慈欣

    浩瀚的宇宙变幻莫测,从维度上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人类都没有优势。


    求生的奋力拼搏也是在局限中束手束脚的行为。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探索的前提。

    对于未来人类的设想,历来都存在着悲观者和乐观者。

    科幻电影《降临》中,人类与突然到访的外星生物通过“文字”沟通。

    人类总是幻想与地外文明取得联系,那是神秘的、未知的,充满期待的,然而真是这样吗?

    “面临‘超级灾难’,在外部根本没有救援,整个全人类同时处于灾难之中的这么一种状态下,我们的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经济方面该怎么办?”

    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忙着生存、忙着事业、忙着赚钱、忙着竞争......

    我们以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竭尽全力地去拼搏、去努力。

    然而,在地球之外暗流涌动的宇宙空间里,与未知世界的未知力量相比,人类或许就像一粒浮尘。时刻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威胁。

    人类的未来在更严峻的形势下,就变得好像在《流浪地球》中展示的危机一样: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3、科幻题材的人文关怀:小人物折射宇宙的广袤和人性的光辉,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乡村教师》中,有着双线故事:一是宏大宇宙中两大高级文明的交战,一是地球最偏僻最落后的角落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为自己的信念而抗争。当两条线索交会时,看似渺小的人类,却闪耀着人性之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价刘慈欣:“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在好莱坞大片垄断的科幻世界里,纵是不乏强大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少不了炫酷的科技感,这些造就了人类拯救世界的使命感和优越感。

    到了刘慈欣这里,这一切就被完全打碎了。灰暗而压抑的,带有中国式悲观的世界里,有着对未来的深深忧患。

    而家国情怀让刘慈欣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放弃地球而开拓新的家园,还要带着地球跑,完成像星际旅行这样的浪漫的梦想。

    “美国人拍科幻是放弃地球、去挖掘新的人类居住地,而中国人是不放弃地球、守住家土,这是一种难得的情怀。”

    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地代代传承的,是一种舍生取义般的牺牲。作品中塑造了原本渺小的乡村教师形象,却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以平凡折射伟大。

    时光纵横交错,永恒与覆灭只在一瞬之间。在偶然事件中折射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


    浩瀚宇宙的广袤,生命的偶然与必然。原来,人引以为傲的并不是科技文明,而是最原始的人性光辉。

    刘慈欣用想象力与科学原理为基础架构出一个想象的世界,把这个世界中渺小的人类与宏大的宇宙联系起来。

    “不管你身处何方,即使是最底层的沟壑,但你依旧可以仰望星空。”

    漫漫宇宙,“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乡村教师》:刘慈欣宇宙观的降维呈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ny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