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至少在书柜里待了7年,我一直没有兴趣打开看,可能从心理上把它与《一个人的朝圣》归为一类(封面风格也很像),怕枯燥到中途放弃。但是,随着年纪增长,对于心理成长类的书籍更加喜欢,能静下心来细品,也能理解其中道理,不觉得文字上的无味,反而能有直达内心的畅快。
《少有人走的路》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看完后依然意犹为尽,不舍的合上这本书,重新翻看我记录的笔记卡片,感慨自己应该早一点看到这本书,那样的话,很多人生的道理就不用等到,撞过墙后才能体悟到了。幸运的是,虽然一直不得要领,但我仍然努力、积极的完善自己,也许有一点儿作者说的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但是,好在我工作的领域、内容和圈子都是善于学习、积极阳光和反思自我的学霸,我有很多的机会学习优秀的课程、接触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在心智成熟的路上一直在缓慢前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许能让你前进的步伐加快,而且让你觉得在这条路上有知心人相伴,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内容丰富,介绍了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与我刚刚读过的《情商》、《人生十二法则》类似,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条理清晰,要表达的观点重点突出,阅读的体验感特别好。《少有人走的路》以人生充满磨难的现实为开篇,提出消除人生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律(这里的自律是指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书中,对于上述每一个观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附有心理治疗案例进行例证。其中多次强调,父母的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父母的陪伴、关注和引导都将直接影响孩子应对问题的能力,会影响孩子一生。除了这部分核心观点外,作者还特别介绍了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力量,作者把这种力量叫作“恩典”,这是我第一次在心理学著作中看到这样的内容,作者讲的非常诚恳,他认可神秘力量的存在,也尽力从科学和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解释,让我很受启发。
想说的话太多,呵呵~咱们还是一起来详细学习下这本好书吧!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他们一遇到问题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既舒适又顺利似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然而,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智慧,也许也包括你我,我们总是回避问题,而不是直接面对它们,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承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原则一: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关于“延迟满足感”的著名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儿童,然后研究人员离开,让孩子们单独呆着,在他们面前摆上棉花糖,让孩子们选择:或者当即吃掉一颗,或者一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大概15分钟),这时候会可以享受两个棉花糖。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持续调查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的情况。他发现,之前“没忍住”的孩子,成年后普遍暴露出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维持与他人稳定关系的表现。35岁以后,更是表现出更高的体重指数和吸毒几率。
为什么大部分人能够掌握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后甜,最终成为失败者呢?作者认为,大量迹象表明,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首先,父母自律。父母如果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在孩子稚嫩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其次,父母的爱。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和陪伴孩子,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式。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当孩子犯下错误的时候,不是打就是骂,这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聪明的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会他们学习自律。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在父母之爱的滋润下成长。他们懂得自我照顾、自我珍惜,即使成年后遇到困难,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有些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这样的父母把爱心丢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专制,这使得孩子充满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肯提前透支未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他们不愿意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原则二:承担责任
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所有的孩子都会忙不送地推卸责任。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种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应该归昝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青春期的孩子在无法得到异性的青睐,或在运动方面表现糟糕时,也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缺陷。他们难以意识到,即便体力和智力平平,他们也可以大器晚成。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拥有成千上万次教育孩子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你是勇于承担起父母的责任,还是推卸责任呢?对这种机会的把握需要父母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动投入爱、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承受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有些人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解决!”
原则三:忠于事实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道理很明显,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他们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故步自封。有的人一过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自己的地图(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图),他们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而又肤浅,从而导致对现实的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对新的信息和资讯缺乏兴趣。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自我反省,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实际上,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
其次,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
完全忠于事实的第三个要求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诚实可能带来痛苦,人们说谎,就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上述原则的履行十分艰难,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过程是达到自律所必须经历的。很多人惧怕其中的痛苦,宁可选择有限的诚实和开放,这等同于生活在封闭状态中,不敢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地图呈现给世人。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
原则四:保持平衡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就像9岁时的作者,贪恋骑车时的风驰电掣,不肯放弃一时的快感,转变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
按照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来看,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需要放弃的东西:婴儿期,对父母亲完全占有的欲望;童年期,对父母的依赖感;青春期,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中年期,对子女的权威;老年期,身体的健康;最后,自我以及生命。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自律的原动力:爱。
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通常,人们认为爱有这些分类: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自我拓展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与非爱的区别在于:首先,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不断付出,跨越原来的界限;最后,爱是一种意愿。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长期以来,人们对爱存在着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认为它至少是爱的一种表现。但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是意识和潜意识里的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自我界限:能区分自己与外在世界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时间长了以后,男女的不同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于是,两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扰,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所以,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它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拓展自我界限和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目的。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而爱则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一个人,一定会关注地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他成长。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
体现关注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但在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倾听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6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绝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和交流。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最后一种方式则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作者认为,最好综合以上五种方式、有选择地权衡运用。有时候,让孩子直接闭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连珠炮似的说个不停,只会让你分心,无法专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们对外人的敌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6岁大的孩子并没有明确的意图,常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这种时候,他们即便自言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孩于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地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能使他们感到满足。6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应。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选择第五种,认真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全心关注孩子说的内容。其次,把注意力放到6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做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次演说。6岁孩子的施术通常是不规律的,而且孩子所说的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地感兴趣。但是事实证明,把精力用在倾听孩子讲话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真正倾听孩子讲话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同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也就会更加愿意听你的话,给予你同样的尊重。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与进步的力量。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玩拍手游戏;对于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一起变魔术或是钓鱼;对于1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打羽毛球。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做功课,都是表达关怀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比如看电影、外出野餐、开车兜风、出门旅行、观赏球赛等。有的关注形式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比如,坐在沙滩上专心照看4岁大的孩子,或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当司机。各种关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海,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最后,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话题:恩典。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恩典,可以理解为,是世界上存在的某种神奇的力量,它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使之安然渡过难关。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位科学家的亲身经历:“上一次参加完学术会议,我见那天天气很好,就决定沿着湖边的道路开车回家。你知道,沿湖的道路有许多视线不良的弯道。快要接近第10个弯道的拐角时,我突然想到,一辆汽车可能从拐角处冲出来,冲向我所在道路的一侧。我没有过多考虑,马上用力踩刹车,让汽车彻底停下来。就在这时,果真有一辆汽车从拐角处猛冲过来,车轮越过了路中间黄色标线6英尺的距离。尽管我的汽车原地不动,还是差点儿被撞上。如果我不是果断停车,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会在拐角处撞到一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决定马上停车。在其他10多个拐角处,我可以在任何一个拐角停下来,但是我却没有。以前我也曾多次驾车通过那条路,尽管也想到过撞车的危险,但从未停过车。这也使我很想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超感知觉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我没有任何理想的解释。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也很容易发现,生活中有无数“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你极其神奇的体验。你会意识到,你具备特有的生存能力,对意外事件有着某种特殊的抵抗力,而这并不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
这种恩典是意识之外的事,它来自潜意识,有了恩典的眷顾,即使没有父母的爱和照顾,我们也可以克服心灵创伤,成长为有爱的人。尽管我们不能凭主观意愿创造出恩典,但却可以打开心扉迎接恩典的降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田耕耘成一方沃土,让恩典的种子能够茁壮生长。如果我们能够完全遵循人生的自律原则,心中充满了爱,那么即使我们对宗教完全没有了解,也能准备好承接上天赐予的恩典。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渐渐地,人生之路将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们的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感觉舒适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们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我们的心灵愈是成熟,就愈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感觉到与上帝心灵相通。我们觉得心明眼亮,天人合一,逐渐打破意识与上帝间的界限,达到了至高境界,就越能体会到恩典的神秘之处。
做好自己,滋养自己和家人,期待好运连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