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671天#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大地上的亲人》的书,作者黄灯,作为家族唯一高学历的人——博士,以家人的角度描写当前农村的社会变迁。一代又一代人从农村走出来,但他们却很难在城市扎根。
2000年之前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工作,从此摆脱农村的束缚。但是之后,如果读不了一个好学校,没有个好学历,依然很难在城市生存。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上完大学还是找不上个好工作,干脆就不上大学,直接去打工得了。
这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那些读了二本以下的院校。受不了工厂里的苦,还做不了有技术的活。一句话,高不成低不就。一二线城市扎不了根,三四线城市又没有太多的工作机会。最终的归宿就是成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依然延续着父辈们以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
读书改变命运。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唯一的、最公平的,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家中兄弟姐妹有学习好的,就倾全家之力让其上学。其他对学习没有多少天赋的,就只能辍学打工。等上学的工作后,在反哺这个积弱积贫的家庭。
但是,高房价正在摧毁这种模式。就是是大学毕业在城市扎根落脚,也一样会被高昂的房价逼疯。结婚、生子,房贷、车贷、保险,即便不是月光,也很难通过有多余的钱来一个家庭的生活得到质的改善。最多也就是解决一些燃眉之急而已。
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中,传统乡村结构以及失去内在的坚韧纽结,经济的脆弱加速了乡风乡俗的凋零。这种朴素的愿望在严酷的生存现实面前收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湖北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非常严重。两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自杀率极高,尤其是老年人自杀率,已经远远高于正常自杀水平。
活着,是卑微而麻木地活着,能够感受到的心腹纯粹来自生命的本能和惯性;死去,也是理所当然的死去,在一个日渐寂寥而没落的村庄,这种无声的悲剧并不会引发人们心中太多波澜。悲苦农民与生俱来的天聋地哑的悲剧命运,难以从根本、整体上得到改变,多年经济发展的光鲜,除了让他们吃饱饭,并没有让其享受到与国家整体实力相当的体面和尊严。大城市的光鲜、城市有钱人的奢靡、成功人士高大上的生活,和同一片土地上农村的悲惨处境,无法产生太多关联。
据统计,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大概占6亿,几乎95%的家庭人均收入都在5000以下。如果两口子都来自农村,有一个孩子,月收入15000的话,这种收入水平估计得在一线城市吧。除去各种费用,又能够给农村家庭补贴多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