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鹿理梅在《与天地对话:霍金传》(以下简称为《霍金传》)中所写道的:“身体健康的人想要在事业上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坐在轮椅上的霍金来说,更是挑战极限。”不过,霍金最终还是挑战成功了。他的成功,除了归功于他的天赋禀然,还有哪些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霍金传》的第一章第一节便是“宇宙之王的父亲母亲”,由此可窥见霍金的父母对霍金的影响之深。霍金的父母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自然十分注重家庭氛围的养成:晚饭时每个人的饭碗边都有一本书,霍金的父亲对孩子们也有着很高的期望。除此之外,他们也是教子有方的父母。在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像现今如此成熟而复杂的课外班体系,霍金在1950年上小学之前,接受的都是父母“独特的教育”,正是这“独特的教育”成就了霍金非凡的人生。
霍金的父母选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就像孔子培养每个学生的角度都不同,霍金的母亲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带他们去不同的博物馆。比如,她总是带霍金去科学博物馆,带玛丽去自然历史博物馆,带最小的女儿菲利帕去艺术博物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霍金母亲如此细心的做法,能够保证每一个孩子与其爱好接触的时间充足,既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能享受学习,也能引导他们向个性化的学习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从霍金的母亲会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学习而不是整天埋头苦读可以看出,霍金的父母不是在培养应试的做题机器,而是在培养会观察、会思考、会热爱的“人”。他们会带孩子们在大篷车里度过整个夏天,让孩子们亲身体会自然的“自然”,而不是把孩子锁在家里给他们看些标有单词的图卡;当霍金显露出对火车模型的强烈兴趣时,他们没有扭扭捏捏地推辞或是毅然决然地拒绝,而是买了一款运行不佳的火车模型,从而激发了霍金的发明欲。霍金的父母追求的是扎根于孩子兴趣,内容满足应试要求却不止于影视要求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如同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所呈现的极富戏剧性的一幕:父亲在备考期带着儿子去看航模展,在旅途中因势利导地给儿子上课,结果本是年级倒数的儿子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想要表达的也是此理。
反观如今的父亲母亲们,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给孩子报名越来越早的课外班,让学龄前的孩子提前被各种压力逼得面黄肌瘦,还认为他们的孩子被调教得很“到位”,倒不如说他们是缺爱的孩子,最后也大多是事倍功半。
有句老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认为从《霍金传》看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是因为父母最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二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长、影响大。父母应该多去真正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被应试教育的桎梏所套牢,应该亲力亲为地陪伴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