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一篇题为《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的文章刷屏了,多个公众号也有转载。文中从消费者安全,社会责任,环保多个方面揭露问题,振臂高呼“今天开始拒绝牛仔裤”!
有图有数据,起码三观是正的。社会责任的问题能引起大家的围观,这是值得欣喜的,原文作者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
文章挺长的,我反复阅读后,多了那么一点小心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透过窥探纺织品的工业链,我们是否需要再想多一点,再想远一点?
牛仔裤是否污染最大或者环保技术最落后的纺织品?
血汗工厂的曝光之后是否就是要全部取缔?
纪录片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和谐文章开头提到的德语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不知不觉已经是两年前的影片了。犹记得当时也是被大V们安利刷屏的,现在网上也是还有汁源可以看到。它表现的主题和今天文章的论点极为相似:牛仔裤的生产过程对环保带来的压力以及国际大品牌商对于代工厂家和工人的压榨。
其实早在2011年春节前,凤凰网新闻频道就已经有了《每一条牛仔裤背后的环境代价》的报道。包括今天我们提到的文章中看到的部分图片,都出自当时来自中山,新塘等加工环境的拍摄。
今天可以看到2011年发出的报道其实所有纺织品的原料生产,织造,印染过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加工物和工艺的不同,污染的防治方式和效果也不同。
例如我们认知中觉得比较天然的羊毛纤维的生产,每百米布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简称COD)就达2.3—4.8公斤,每百米布耗水量2.3-3.5吨。这仅仅是纺纱织造过程,而最大的污染出现在印染阶段。
大家可能不知道,特殊印花印胶,蜡染效果等工艺,产生的COD比牛仔裤要高得多。所以我们穿一件只有一小块特殊印花的T恤,穿一条戏称“性冷淡”品牌的素色渐变民族风格的裙子,可能比穿一条牛仔裤带来的环保压力还要大!
另外染整废水按照分解处理难度从难到易分为三类,牛仔裤产生的废水属于最低的第三类。
摄影师Cssillas摄于2015年底至于牛仔裤所代表的快时尚品牌,或者其他奢侈品牌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加工成本,与最后的售价的巨大落差,这是一个范畴非常大的资本问题了。但是孟加拉为代表的血汗工厂,的确让人看一眼就难以忘怀。
2013年,孟加拉某服装厂大火,建筑物倒塌,当场烧死超过一千名工人,轻伤重伤的不计其数。几乎全球电视台都有报道,几层楼高的车间,竟然容纳了五千名工人。全世界的消费者才知道,ZARA,H&M,GAP,维多利亚的秘密等等我们熟悉的品牌产品,早已是从这些第三世界的代工厂加工而来。
孟加拉血汗工厂大火后倒塌服装厂不是血汗工厂的唯一代表,闷热脏乱不安全的生产环境也不是血汗工厂的唯一弊端。童工,超乎想象的低薪,人民群众生存的需求,让新闻阅读者窒息和心痛。
十岁以上的童工,每天2元人民币的日薪,5元人民币的计件工资背1000块每块3公斤的砖,每周半天休息,童年的吃住睡全部在工厂。
搬砖的儿童即使以上种种,获得工作的童工和家人仍然对工头感恩戴德,因为这样的收入可以让他们活下去。所以简单的取缔这些工厂并不可行,没有了工厂,大量的儿童会流落街头,有的会沦为童妓,有的会饿死。
事件曝光后,不少名牌签署了责任条款,包括赔偿和后续生产酬劳等约定。至于条款的落实,外媒暂时没有跟进报道。
近年美国有部门要求Prada,Fendi,Michael Kors,爱马仕等大牌公布品牌供应链,今年还按照其透明度进行排名并向消费者做出了报告。但尽管如此,其中四成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监控系统能够监测他们的工厂运作是否符合标准。主客观的因素,各位看官自有判断了!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缺乏肯定是因为需要。第三世界的工人需要养家糊口的工作,各国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品牌商需要追逐利润。
对一个产品说“不”,还有千万个产品;抵制一个品牌,还有千百个品牌。只有真正关心环境,真正关怀劳动者,类似的事件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
而普通的我或者你,可以做什么?
我想是尽量的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捧;生活方式尽量化繁为简,尽量的不浪费。每一件物品,尽量的提高使用频率。当自己不需要的时候,尽量保留和送达给有需要的人群。
此可谓任重道远,一时煽情容易,一直坚持艰难。
在这篇文章没写完的时候,刷屏的文章已经被删。为什么记录片没有删,新闻没有删,偏偏这篇文章半天就被删了呢?如果你看过原文,值得思考一下。借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