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谈
【杂谈】干一行爱一行or爱一行干一行

【杂谈】干一行爱一行or爱一行干一行

作者: yuan0830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11:48 被阅读11次

    看到有人说,希望能在工作中看到十年后想要成为的人,深以为然。

    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工作或者是实习提供了一个校园生活中完全接触不到的氛围,从一个都是同龄人的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前辈的地方,那些人娴熟老练地做着你很少能够接触也不甚了解的事情,以过来人的姿态指引你,那些在教材里抽象又模糊的概念也由此终于可以变得具体鲜活起来,使你不由感慨自己的寡闻。

    很想要在几年后也成为这样的人,不是么?

    看过很多经验贴或是求职TIPS写到,要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样你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的时间都是愉悦的。是的,也只有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才能够在这份工作中看到十年后想要成为的人。

    可真正的症结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找工作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干什么,或者想要进入哪一个行业。大多数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首先想清楚了自己想要干什么,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拿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并最终得到了心仪的工作。多数的应届毕业生,往往是还住在一年几百块的宿舍里,吃着学校便宜的饭菜时,就迷迷糊糊被推到了招聘会上,这种时刻做出的选择,说无道理有失偏颇,说有道理却也不尽其然。就业经验交流会上那些拿着明晃晃的Offer侃侃而谈的学姐学长们,想必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找准了目标定位明确然后一举拿下工作的,若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们站在择业的关头,未必能够将那些话,说得如此云淡风轻。大多数人在找到工作的时候,未必就对想要干什么做出了深入且详尽的考虑。

    或者退一步说,在找工作时简历上所写的专业,也并不一定就是当时在深思熟虑之下做出的选择。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以为所学专业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并无多大关系,随便选择一个不讨厌的专业就好。那时阴差阳错入了统计的门,还一学就是六年。现在想想,职业与专业不吻合的例子并不少见。可若是因此就得出“专业与职业无关”的结论,未免不太客观。入行无门槛的职业之少暂且抛开不谈,对于想跨行业的人,兼顾所学专业的同时另外再学其他学科的难度并不容小视,即便学了不少,在找工作的时候还简历还是会被一些有专业限制的企业挡回来。假使通过不懈努力突破了这些限制,但不管最终偏离所学领域有多远,专业就像是一个标签、一块烙印,无法摘除,至少四年以上的学习会在大脑中留下缓存,影响着你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再退一步,从出生的那天算起,在人生的诸多关口,很多选择都是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的:有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也有机缘巧合的作用。幼年时的选择多由父母代为做出,年少时有了一些做选择的权利,却不谙世事且年少无知,加之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随意的成分大约是要大于意图的。等到二十出头,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成型,且又掌握了大部分选择权的时候,今后的生活却已经被前面所走过的路局限在了一道四五个选项的单选题里。那些“现在觉得还算有趣,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在内”的领域,都还没来得及打个照面,就从我未来的生活中淡去了。并不是说这时我们已然不能规划未来的人生轨迹,而是在这种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不去寻求改变。比如在我所学的专业里,除了那些选择继续深造的人以外,大部分人求职的路线已然不外乎是银行、券商、保险、信托、数据分析,外加一个公务员了。

    听起来好像有些惨淡,像是在出演一部已经写好了的剧本。每个人一生的时光,可如白驹过隙、数十年不过一瞬;又可被若干琐碎、繁复的情节、片段填充起来,变得充实、漫长。但倘若以上帝的视角来看,地球上林林总总的六七十亿人类,像是若干种角色扮演者那样,每两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共性,每个逝去的生命都会由新的个体来接替,出演相似的一生。不免要担心上帝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像比尔盖茨一样13岁就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并自学编程,18岁考取了哈佛大学还能毅然退学去干自己的事业;为什么不能像爱迪生那样在童年阶段就勤思善问,并沿着自己的思考逐步实现了如干种发明创造;为什么也没有像周恩来那样从年少起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最终成为了受人敬仰的总理?相比之下,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平庸又乏味,我们的志向似乎都是从年幼时的“科学家”“宇航员”之类开始演变,并最终在择业时,变成一个我们年少时候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的选项。我们或是渐渐地变得没有什么“伟大的志向”、或是还不知该把“伟大的志向”寄托于何处的时候就匆匆过完了大半生。我们的一生不足以彪炳史册,甚至多数也不够精彩到可以改为剧本。

    这样一想不觉开始自怜,可是又想到考研政治中的“英雄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说法,不免又要会心一笑了。我们在匆忙之中就被推进了他人出演过的剧本套路里,不能够像诸多名人那样,因爱一行而干一行,这却并不妨碍我们干一行而爱一行,接过上帝递给我的牌并打好它,这不是消极,也不是屈从,而是虽然之前走过的路没能让我们想好今后要做什么,却还是提供给我们了一个争取的机会,那就是通过努力从上帝手中接过一副更好的牌,让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每个选项都尽量地更好一些,在今后工作中看到十年后想要成为的人,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不必担心,相似的人生轨迹并不会为两个生命划上等号,也不会抹杀其中一个存在的意义,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是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业余时间培养的爱好、情趣是由工作作为保障的,这些都是将二者区别开来的地方。

    想到这里,顿觉坦然。还是不清楚未来会在何处、会从事哪个行业,却也不再那么的迷茫了。在券商能够抱有十二分的热情,若是换个行业,也不会兴趣寡淡。过去不管是“来不及思索”、“没有去思索”,还是“不知从何处开始思索”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够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干一行爱一行or爱一行干一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vt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