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马上就要三岁了,从他还没出生我就开始学习各种的育儿知识,也在最早的时间去报了早教,之前孩子小,并没有看到一些反馈,我也会疑惑,那些育儿书上的和早教班的东西真的是有用的吗?

庆幸的是我一直是个慢慢跟着走的人,只要心里认为多少有点好处。因为自己不停的学习和践行,孩子现在养起来就像天使宝宝。我自己也在育儿的道路上摸索到一些经验。今天就盘点一下越早做,越早了解越好的几件事。
01
抓住关键期
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而这期间有很多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些关键期特别重要。
推荐《关键期的关键帮助》这本书,后期我也会专门统计一下其他的关键期,比如数学思维训练关键期等。

即便关键期不是很了解,但是有一件小事如果做好,会影响孩子好几个方面,这件事就是多和孩子说话。
经历过的人一定明白,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尤其是只有自己和孩子时。其实和孩子说话是也有小技巧,好的语言组织,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好奇心,探索欲及想象力都十分有益。
技巧一: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描述孩子看到的任何东西。
例如,孩子看到一个苹果,家长可以这样说,:“这个是苹果,看起来是圆的红的还有有个果把,闻着有点香甜的味道,摸起来很光滑,咬在嘴里是酸酸甜甜的”
再大一点,给孩子灌输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空间等概念,更有助于他的空间思维和数学思维。
比如在家可以给孩子说,帮妈妈拿一下第二个抽屉里的红色袜子,或者如果他看到车轮,你可以说,这里有个圆形的黑色的车轮,在你的右边。
尽可能多的给他介绍你们可以看到的物体,这样你会发现孩子在有了一些认知能力之后,遇见新的东西就会很好奇,不停的问你那个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就会有很多好奇心,家长盆友一定也要认真的回答他的问题。
技巧二:大一点的孩子多问你觉得呢
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问出很多问题,除了这个是什么,还会问会怎么样,为什么等等,家长不着急给他答案,问问他,你觉得呢?回答的时候也要加一句,我觉得可能是……,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例如:看到公园里的喷泉,他会问那是什么,我回答是喷泉,我问他,你觉得喷泉看起来还像什么?他会有各种的回答。比如像伞,像花,像泡泡等等。和孩子一起互动会很好玩,而且这时候家长门也可以顺势夸他真有想象力。
02
养成好像习惯
我们的大脑是个懒家伙,会储存很多脚本以至于可以消耗最少的能量的工作或者生活。成年人的行为80%是由习惯来支配,大到开车,小到系鞋带。
著名教育家熊莹老师的《好妈妈是家庭CEO》中有关于习惯讲了很长的篇幅,习惯也是她认为的必须要趁早做的事情,习惯的养成要优于学习知识,这是因为关于习惯有三个事实。
第一、大脑不会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只要养成习惯就回使用。且无论你有没有去培养,都会有习惯养成。
第二,习惯会终身陪伴着你,一旦有坏习惯养成,必须有个习惯来代替,但坏习惯并不会完全被删除。只能被封存或者暂时代替。
第三,习惯有先进后出的原则,后来养成的习惯,反而是更容易被代替的。所以越早养成好习惯,越有帮助。

那么,哪些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呢?熊莹老师提出来七个核心习惯。
1,早睡早起
2,大量阅读
3,长期保持一个运动或者爱好
4,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5,做笔记
6,事前准备,事后复盘
7,受时
这七个习惯,养成其中一个,就有可能养成其他方面都有提升和关联。所以家长们不必焦虑,可以一个一个来,看孩子的情况和家庭的因素。比如我家,我们睡觉晚孩子就回跟着晚睡,但是我因为学过讲故事,又爱给孩子讲,所以先从阅读习惯开始,现在正在调整作息,养成好的习惯。
这7个习惯都是看起来没什么高深的,但是往往是最有效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但最简单的方法却不一定最省力。作为家长莫要想走捷径反而绕了远路,到最后那条路都走不通,一事无成。
03
把自己锻炼成终身成长型父母
只有终身成长的父母,才会去不断的学习一些新的科学的育儿观念,越学习越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的育儿观念都有很多是类似的,相通的。也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总结出自己一套适合自己的育儿经验。
孩子的世界,满满都是我们的影响,为此,我诚惶诚恐,不敢去怠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也因为不断学习,让我育儿路上不那么紧张和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