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在现代英语中可以翻译成Celestial Pillar。“pole”与“pillar”同为柱的含义,而pole同时还有极的含义,即pole star 北极星。实际上,英语中还有一个词表示柱的含义,而且是“支柱”的含义,即column,英式发音为[ˈkɒləm],其词源正是源自于拉丁文的“pillar”。而且从发音来看,巧合地类似中国神话中的名词:昆仑。同样也“巧合”的是,中国神话以及古籍记载中,不周山确实与昆仑有些非常密切的关联,《山海经》中不周山被描述为处于昆仑山的“西北方位”,昆仑山也同样被描述成了通往神界的通道,并处于所谓的“西北方位”。
先来看看关于昆仑山的古籍记载:
《史记·大宛传》引《禹本纪》说:“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万五千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 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木则枯。有鸟焉,其名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此仅列出《史记》、《山海经》中关于昆仑的记载,其因大致有三:一是笔者精力有限;二是,由于前文已探讨过,《史记》的创作背景决定着其记载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在此列之,以供对比;三是后世所作之古籍记载,大多均引自或改编自《山海经》,例如《淮南子》等。特别是汉代后之古籍,大多已将昆仑定为现今昆仑山所在之地,故不在此深究,读者可以自行收集对比。
正因为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的关键地位,现代关于昆仑山的探讨仍然十分热烈,例如顾颉刚先生发表了的《昆仑和河源的实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禹贡中的昆仑》(《历史地理》1981.创刊号);王宁先生还进行了一系列较为全面的探讨;刘宗迪先生的也写就了《失落的天书·昆仑考》。在此重点探讨刘宗迪先生的看法:刘宗迪先生将《山海经》解读成“天书”,并不是大家看不大懂“天书”之意,而是在着重强调此经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之说,而是涉及或者说着重为描绘天空的书籍。这一点,其实笔者前文也提及了不少。从上古以来,就已经提到《山海经》中关于巫的记载。就连鲁迅先生因其记载了不少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而笔者认为从其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的顺序中也可以看出,其与楚地巫文化的关联。而这在楚辞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因为关于昆仑虚的最古记载,除去《山海经》之外,就属楚辞了。”屈原在《楚辞·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其二,与大禹的联系,何幼琦先生已经探讨过,认为其《山经》原为《五藏山经》、《海经》原为《禹本纪》。笔者认为,其正是因为古时地为水所绕,四海之内,大禹治水之意……
总体看来,禹和巫文化是同源的。这在之后关于北斗的故事以及关于夏朝的考证中都将提及。
综合学者们的考证:可以较为肯定,后世认为神话以及《山海经》中所记的昆仑山为中国西北方向的昆仑山,实属附会。同时笔者认为,昆仑被认定为现今中国境内西北方向的昆仑山,实际上是承接了与天相接的内涵,相当于将原始的昆仑由天地对应而延伸至了地面,延伸至了一国之中。简单来说即是,在中国范围内的地面来看,昆仑之位可以指现今的昆仑山所在之处。
《山海经》包含了不少神话故事在其中,同时可以解读为天文书籍,正是对于神话的源头处于天象的佐证。所以,笔者也认为宗迪先生在《失落的天书》中最后所揭示的主旨是与前文所提契合的:即《山海经》所描述的画面,很有可能是依据天空中的星象描述而来。而更为大胆的猜测,甚至有可能是天地中对应的位置,但我们肉眼不可见的情况。笔者认为,对于作为历经几千年的“天下第一奇书”,《山海经》或许真的是人们对于一副天象图甚至是直接对着天空的叙事和拟人化描述,而经中的神话人物,或许可以找到对应天空中的星象。这一点将在本卷中略有探讨。
而在此,向宗迪先生以及众多研究者致敬,并就一些观点加以借鉴和补充。
一、关于昆仑二字的意义
其一,在字形上:昆:其金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7542/fb90de246ea6cf13.png)
与太阳的关联;仑:与“册”字、与乐器、与度量器(圆柱状)。
其二,在字音上:在中文中,与混沌、浑仑等相似。以及英语中column的发音与昆仑近似,且具有支柱的含义。
其三,在字义上的补充:除开与“浑仑”字音相近外,其义本也相近。“浑仑”,又作“浑沦”“混沦”“浑囵”。古文中也常将其与昆仑混淆。《康熙字典》解:“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圆而未剖散者,曰浑沦。沦,本作仑。”第二卷中其实笔者也提到了“仑”字。笔者认为,这一条解释中,实际上说明了昆仑最初象形的本质“物之圆浑者”,关键形态与“圆”相关。而对比不周山之义可以发现,周即是圆满之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周山似乎可以表达为昆仑在被“撞击”后,形成的破缺的圆或者说偏离正圆的形状。
二、昆仑山、昆仑丘、昆仑墟之前的区别问题
其一,昆仑之丘与昆仑之墟,可能只是对应而非同一个事物。昆仑各有不同的情况,宗迪先生在《失落的天书·昆仑考》中已经探讨过了:“至此,我们可以断定,《海外经》所据古图中原有二‘昆仑’,其一是《海外南经》中的‘昆仑墟’,其二是《海外北经》提到的‘昆仑’,这两处昆仑绝非同一。”¹⁸⁹
而笔者认为,第二卷关于丘与丙的探讨中就已经提到了此问题。也就是说,这从字形字义上就能分辨出:丘者为地上,墟者为天空。前文提到,在此六壬中有相关知识,墓神与丘神相对,作用相同。墓神,华盖也。华盖,星意为帝车之伞盖,即象天空中的圆形之罩。而《字汇》¹⁹⁰曰:“墟,墟墓。”墟者,虽被后世解读为土丘,但其实质是指墓之土丘。笔者认为,墟者本为虚,为故去,在天之意。
再来看看丘字的甲骨文,一般释读为不高之土丘陵,而笔者认为,其更早之意应为“凹”也,而墟者,土丘之虚,天空之丘也。故,昆仑之墟者,可能意在言天空之丘,即类似于“华盖”之意也,其形乃为丘之倒写,形似“凹”之倒写,形似“丙”。而“丙”字,前文解读了,其形为日月之照遮蔽之意,正与丘字其意相类,其形相反。
其实《左传·昭公十七年》就提到了:“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这里很明显的说明了“虚”、“丘”皆是天上的星宿或神在地上的对应。理解此句同样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春秋之时就已经将虚、丘混为一谈;二是“虚”在这里仍然保留着其本义,即“神之所居”。并且由此也可以佐证,所谓《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正是在说“海内昆仑虚”是“昆仑”或者说“帝”在“海内”的对应。“下都”一词也很明显的区分了“上下”、“天地”的层级问题,也说明了“昆仑”与“帝”具有类似性质,更说明了“昆仑”不只一处,是分层级的。
其二,昆仑山的问题也有些类似。山为丘,应该为地上之误。但因“山”与“火”的甲骨文书写,笔者认为也可能存在传抄之时有误的情况。也就是说,“山”同样有可能最初存在两种指代,后混为为一。笔者认为得待进一步分析《山海经》中所对应的天地结构问题以及星宿的问题,才能得出较为接近的结论。
三、昆仑和银河的关系
《史记·大宛传》引《禹本纪》说:“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万五千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昆仑”由“河”出,如果此山非彼山,那么此“河”应也非陆上之河。笔者认为,此空中之河,乃为如银河一样的“天河”——某一星系(星云)或者就是银河。银河之词本身也就是由“天河”的想象而来。而且笔者认为,理解此句关键还在于“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现有译本解释为:是日月相互隐避和各自发出光明之处。笔者认为此句也或可译为:日月相继遮蔽其(昆仑及其“河”)的光辉。也就是说,日月的光可以在昼夜相继遮挡昆仑及其“河”的光芒。
再从宗迪先生于书中所探究,昆仑墟之意实为“十字”。仅从形象上来看,昆仑的其中一层含义似为银河十形字旋臂之所交,即银河的核心——银核。有不少人也曾将起佛门中的“万字符”与银河联系起来过。而这或许正能对应之前的推测,古人了解时空的奥秘,特别重视和强调时空的交汇之处。打个比方,如果将月球绕着地球转作为一个齿轮A,那么这个齿轮将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齿轮B耦合,而齿轮B耦合于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齿轮C。每一个齿轮的中心位置,都可以被称为昆仑,所以无论从《山海经》这类奇书还是其他古籍记载,昆仑一词所代表的和表述的情况种类多样,明显并不是仅指一个事物。
四、昆仑与明堂、太阳、太一的关联
关于昆仑与明堂的关系,《史记》中其实早就点明了。
《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史记·孝武本纪》:“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而更多明堂与昆仑的历史关联,刘宗迪先生已论述颇丰,在此就不赘言了。而其关于“昆仑”、“明堂”与“太一”的关联,有必要在此着重一谈。
宗迪先生谈到:“由于昆仑源于仰观天象的明堂,因此,在古人的神话宇宙观中,大地上的昆仑与天穹中的北极相对。在古书中,北极又称为太一或泰一。……昆仑与天之中心太一相对,故昆仑为大地之中心,同理,因封禅泰山时郊驷太一,泰山亦承天心太一,故在古代人的观念中,泰山亦为天下之中心,此亦可以作为证明泰山与昆仑渊源的线索。”¹⁹¹
而《狐首经》中其实直接说出了这一点,其《天原篇》云:
“昆仑之山,名曰地心,扶桑日出,揜山日入。”
所以,从文字到神话,再到天象的探究,以及前辈学者们的努力成果中可以归结出来:“昆仑”二字及其组合的名词,在古时期的含义主要是“一个层面的中心”的意思。所以“昆仑”不只一座山或者一个位置,“昆仑”最初应该是指某一区域内具有特定方位,特别是中心位置的名词。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可以表述昆仑山、泰山等,在天空中可以表述为太阳、北天极等等,在人类建筑中可以指代为明堂等。而其源头,笔者认为是正是前文一直在逐步探究的天之极——北极或者太一。所以就像刘宗迪先生所作的《昆仑考》中探究的那样,除了这些山脉、明堂等事物外,“昆仑”二字在古时期还与北斗七星、以及“璇玑玉衡”(即北斗七星)相关。不仅“昆仑墟”被称为“神之居所”,北天之三垣同样是天神的居所。
叶舒宪先生也曾提到了以山为象征,建立起大地与与天空之中心——太乙的联系:
终南山的主峰至今仍保留着古名“太乙峰”。除了“子午”一名得自天文神话观,关中胜景中最重要的山峰终南山也被联想成最接近天帝之都的地上高点,终南山主峰被称为太乙,这就透露出将秦岭山脉中段的主峰视为大地之上与天体中央即天极对应点的神话地理意蕴。¹⁹²
同时,还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周山”即是连接“昆仑”神界与人间的通道。那么对于“不周山”性质和位置的探究,应将能进一步推断“昆仑”的位置。而由前文,笔者推断:“‘不周山’的进一步含义就是由‘不’这种金属性质的物体(行星)撞击(或影响)后的,本来像‘周’这种圆周循环的运行形态的,像‘山’一般高耸连接天地的通道(或轴)。”由此进一步可以推测,神话中的所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以及不周山在昆仑山之西北,昆仑山也在海内之西北等等,可以看出,或许此“天”、此“地”正如笔者所说的那样非现今所认为的“天地”。同时,要想弄清楚这一点,“西北方位”这一概念以及不周山、昆仑的神话如何而来,是需要结合探究“天”的原义才能弄清楚的。
二是在笔者看来,天柱很可能即是各层昆仑之间的“连线”。column其义中“突出的”,很可能即是此延伸,即仑的本义为圆,为一个层面,而昆为中心点,山表突出,即连接,即柱。再简单一点描述即是,仑、天为面,昆为点,山、彩虹等为线。这一形象,在侧面看来,正是“工”形;在平面看来,正是西方文化中的圆点符;而当多层面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在平面上,即能以《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来表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7542/06f188348c0c4846.png)
(七衡六间图)
而其来源,其经已言明,来源于伏羲(包牺)“立周天历度”: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耳。”周公曰:“善哉!¹⁹³
而在这里,读者也可以了解到了两点:一即伏羲与“圆周”和“天”的关联。也就是说,在历算中,伏羲可以看作是“圆周”和“天”的测量者和确立者;二是“规矩”一词,正是源于伏羲测天立度,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天地”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所说的“天地”绝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以为的普通概念。《渊海子平》中就提及了:“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¹⁹⁴而这一点,也将后文中逐步展开来探讨。并且读者也可以在后文中发现,“不周”及“天圆”的概念或许与众多上古传说中“争帝”的故事有关。
宗迪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昆仑可以表示为大地的中心,天极可以表示为天空的中心。而笔者进而提出了“昆仑”可以视同为“一个层面的中心”。而这正是笔者认为的,昆仑等神话中的天地等含义,或许并非我们现今所认为的那样,天为双目仰视而见的天空,地也非双脚并立而踏的土地,而是多重层面的概念。在二维平面来看,即类似上中下层面的同心圆;在三维世界来看,即类似外中内层面的同心球。
其实从《山海经》中昆仑的不同表述:昆仑、昆仑墟、昆仑山等,延伸至山海经中,山、海、大荒等,就说明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可以将这些事物进行分层。 而且《山海经》本身的结构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海外西经》是自西南至西北,《大荒西经》是有西北至西南等,皆是表明“海内”、“海外”、“大荒”等其空间的相对关系以及连接之处。这一点,宗迪先生已在其书中详细列举并作图以示,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是笔者并没有完全将北极等同于太一。这是因为,在笔者看来,特别是上述两个问题还没有弄明白之前,太一除了可以表示为北极之外,还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内涵。所以要真正了解太一,就需要“踏上七层之塔”,来到“太一”的面前。
¹⁸⁹引自刘宗迪著《失落的天书》,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P462
¹⁹⁰明梅膺祚编,此书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
¹⁹¹引自刘宗迪著《失落的天书》,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P509
¹⁹²引自叶舒宪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07月,P620
¹⁹³引自《周髀算经·卷上》
¹⁹⁴《渊海子平》,据传为宋朝徐大升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