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如美食。美食佳肴种类浩繁,我们穷其一生估计也难以品遍其味,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消化不良;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即使把范围缩小至中国经典,我们穷其一生也难读万分之一,又何况哪些是适合我们读的经典呢?又该如何读中国经典呢?葛兆光先生的讲座,对这两个问题给了启发性的恰切的回答。
所谓“中国经典”之“中国”,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其他国家所不具备或者不突出的。梁漱溟先生曾列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种特色。葛兆光指出了五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一、汉字。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二、建立在家庭、家族、家国伦理基础上的儒家文化。
三、中国文化的宽容,几种宗教在中国的土地上都能并行互补的特色。
四、阴阳五行,和以此为基础的技术和方法。
五、中国人以我为中心的观察世界的一套认识体系。
以此五原则,葛先生选了十种中国经典。
分别为:《周易》《论语》《老子》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
如何读这些“中国经典”呢?
葛先生认为,应以“源头活水”的态度对待这些经典。中国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但在历史的演进中,又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如同一条河流,在从古到今的流淌中,沿途汇入数不胜数的支流,浩浩汤汤,但始终是充满生机的,始终是古今相融的,所以,我们读中国经典,不能静止地迂腐地读。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策略:
一、在历史中阅读。并不是说以仰视的态度追求“原教旨”之精髓,而是用平视的精神追求“古今的对话”。如《易经》,它的源头就是“占卜”,但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步由“占卜”演变为了“哲理”。我们读书既要知其“源头”,又要会其“活水”。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得通透,学以致用。
二、以开放的心态读。不仅读儒家,还要读道家,佛家。中国的文化经历了“胡化”“南化”“北化”“夷化”,中国文化融合了各种文化,所以,我们读中国经典,不能仅仅限于“中国”二字,凡是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都可以读。不仅读经典,也要读民间的一些书籍,如《增广贤文》等,要了解作为“精英文化”的“经典”如何在民间简化,或者说“经典”是如何提升民间文化的。
三、以比较的方法读。没有比较就没有鉴赏。不仅读中国经典,还要读国外的经典,在相互比较下,各自的特色才会更加鲜明,才更能启发人们对各自文化表现及其源头成因的思考。
看过一则轶事,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葛兆光先生的讲座,如拨云见月,在读什么中国经典和怎么读中国经典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向葛先生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