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药古人名言

用药古人名言

作者: lixuyu988911 | 来源:发表于2016-10-25 22:41 被阅读0次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UyMzE3NQ==&mid=2247483740&idx=1&sn=eda27b1235307962c2ea054b621111d6&chksm=e8f45e14df83d7029fd5a007ca819b2b0a2ed484f675bb63dbe8e50f3d8295486dd8f2a4aca0#r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药古人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cd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