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商鞅志向远大,有人可能就不认可了。虽然阅读全文并没有发现商鞅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但还有很多细节可以体现出商鞅的志向远大。
第一件事是公孙座举才。前面分析到公孙座,向魏王推荐了商鞅,但是魏王没有一点眼力见,所以最终还是没有任用商鞅。而商鞅又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所以商鞅肯定是不愿意在这没有人看好他的这个国家呆着。说到这,那也真是巧。刚好赶上秦孝公要招募各地的人才,来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商鞅这时候也意识到他在魏国是无法实现他的远大志向。于是就赶去了秦国应和了秦王的召令。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商鞅其实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要不然当魏王不要他的时候,为什么他会选择于秦王呢。对于这件事而言,商鞅其实也是一个特别自大的人。商鞅认为谁要了自己谁就能成就大业,不要我的那就不识货。商鞅知道魏王是不会任用他的,所以他才去找秦王。而在后来商鞅设计谋抓住魏王之后,魏王当时也是肠子都悔青了,他很后悔当初没有要商鞅这个人才。但也许这就是他为他的不识货而买的单。
第二件事则是三测秦王。在商鞅到魏国之后,她就他就从魏国到了秦国,又拖秦王的宠臣景春,将才得以见到秦王。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王他并不是急着在秦王身边献殷勤,让秦王任用他。而是先去测试这个秦王值不值得他跟。第一次他用的话题则是尧舜禹的治国方式,而秦王听的都快睡着了,然后直接把商鞅请了出去,并且把景春骂了一顿。第二次商鞅则是聊夏朝的治国方式,这刺秦王还是没有魏商鞅所聊的话题而任用他。第三次山秧子是聊了春秋五霸的治国方式,秦王听得很起劲,于是对景春说你这个客人很好。经过三次测验以后,秦王发现商鞅是个不错的人才,而商鞅也认为秦王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而有了前三次的铺垫,秦王也就有了第四次的召见,然后商鞅顺利当了秦王的臣子。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商鞅他是有宏图大志的人。假如商鞅他是想混个名利、博取金钱,那他可以直接在秦王面前展示他自己的看法。但是秦王会不会任用那就不一定了。而秦王应该也是一个识人才的人。所以他应该也是不会养闲人的,商鞅可能也从景春这一方面看出来了。所以从此处认定商鞅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
从这些可以看来,商鞅的目标,也就是让一个国家变得富强,成就他的梦想。所以第三件事也就是他的变法。自从商鞅当了秦王的臣子以后,秦王就把国家上下所有的小事或者大事交给商鞅去处理,对商鞅极其信任。这也是他变法的前提。商鞅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和实现他的变法。他的变法内容有包括废井田、重农桑、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这些是对于社会上的调整。而在军事上商鞅决定奖励军功来激励将士们。在上场后英勇杀敌,以此来完成秦国一统六合的大业。而将士们知道这些以后也是越战越勇,很快的,一统六合就不单单只是想法了,变成了真正的现实。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本就是生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因为大臣就是不断提出好的意见,让国家变得更好。但从他的变法中,我们更能看出商鞅的远大抱负。商鞅他已经把整个青春交给了秦国,交给了整个变法,所以我们又怎么能说商鞅不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宏图大志呢?
从这三个细节中,我们分析出了一个有宏图大志的商鞅。所以现在说商鞅有宏图大志,一点也不过分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