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些正经的(说得好像之前都不正经似的),关于学习的话题。
为什么讲这个话题?
一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是,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至3年(20世纪初是30年……)。这意味着,还没毕业,可能我们学校学到的东西都用不上了!靠一门手艺混一辈子饭吃的日子估计不存在了,不想沦为连被压榨都没资格的人,边做边学是我们的命运。
二是现在培训也是我们工作中的核心业务之一,我们也总在琢磨这事怎么做得更好,让小鲜肉尽早成为能hold住场面的老司机,老司机能葆有小鲜肉的活泼和创造力,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伟大目标。
当然,本人也实在未有足够的水平和资历来传授学习之道。斗胆讲这个话题,只是希望把头脑中的隐约感受文字化来抛砖引玉,并非本人是此中高手,相反,我还不得不通过自黑来开个头。
1
几年前,本人备考在职进修的入学考试需要复习数学,等挨到临考前拿起书本的时候,突然发现对辅导教材里面的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什么高数、代数、概率……什么拉普拉斯、傅里叶……完全不记得是什么鬼!后来鬼知道经历了什么,才蒙过单科最低分数线——主要靠人品 。
这让我颇有感触。曾经辛辛苦苦啃过的知识,现在一点残渣都没剩,是哪里出了问题?不过有类似体验的同学估计也不少,而且大家也许会说这有什么奇怪,谁还记得学校学过什么,不用的知识遗忘很正常啊。是的,遗忘具体的知识点很正常,但我感受到不正常的,是整个漫长的学生时代,竟未留下相对成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素养,这些几乎是在工作后才再慢慢搭建起来的。
而另一方面,相比以前,虽然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但反而越来越感觉到自学的能力比以前更好,似乎更会去把握整体、抓住关键点,也更有结构感。或许是因用而学,也会更加理解一些概念的现实意义。而这种理解,回想读书时,是很少体验到的。
2
所以,愚钝的我隐约后知后觉地感觉到两个道理,不知有多少人会有同感:
学习和做事一样,是要讲究套路的。
人对学习套路,和对这个世界一样,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逐渐清晰的认知。只不过有人领悟得早,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套路,于是他们成为学霸。
这里讲的学霸,不是靠死记硬背得高分,不是得了高考状元却在社会上失败的人。他们或许不是最用功的,却知道自己该怎么高效地学习,头脑一直很清晰,搭建起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往后再学什么东西,就是在这个结构上拼装上新的分支。所以,他们可以将学生时代建立起来的基础延续到往后的工作,并占据了制高点。
而我等资质平庸之辈,在可怜的学生时代,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去琢磨方法论上的事情。我们只会每学期跟着课程表迷迷糊糊地走,寒窗苦读的样子看起来还蛮勤奋的。每章每节当时也貌似看懂了,习题会做,考试合格,但可能并不曾理解过它们的意义,更不曾搭建过成体系的知识架构。无序堆积的知识碎片随时间很快倒塌,回过头看一片狼藉。如果工作后还要持续学习,才慢慢有点模糊的领悟,并意识到:啊,我原来没有想到要先学习“学习的方法”!
3
不得不承认,虽然人群智商呈正态分布,但普通人和天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天赋异禀的学霸们也许并不需要条条框框的方法论,仅凭天才的头脑和超人的领悟力,不用什么套路就能甩人几条街。
但脑力拼不过,我们可以拼战术。
就像马竞通过高位逼抢的压迫战术也能拿下天才的宇宙队巴萨。我等资质平庸之辈与学霸缩短距离的机会,除了勤奋,更重要的是尽早悟道——悟得学习之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提早意识到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在学习上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收益——而既然学习是终身的事,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讲了这么多,那套路是什么呢?听说文章写太长没人看,那咱下回再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