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1
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是什么时候了,只是这一段文字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前些日子听到了一个朋友的故事,让我又再次想起这段话。
这个朋友是我大学里的闺蜜,无话不说。毕业后,我们不在一个城市,见面少了,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彼此沟通基本限于微信,但是话一点都没减少。
那天突然跟我说,她跟家里闹翻了。原因是她要出国追求自己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去的国家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比不上目前的中国。
父母极力反对,很担心她的一个人在国外的安危,毕竟她从未一个人去过很远的地方。
闺蜜是一个性子比较倔的人,越是反对越要坚持自我,她怕现在不去追梦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父母拗不过她,因为她从小就这样的性格,父母非常了解。她自己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父母无奈,最终同意了。
她给我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再阻拦她,但是她并没有快乐起来。
她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感觉伤到了父母的心。
她是一个坚强的人,不轻易流泪,但是那天,她告诉我她父母答应她出国的那一刻,她却是如鲠在喉,说不出来的滋味。
那个守护你长大的人,现在怎么样了?我们总是以为,趁我们年轻,就应该出去闯荡,但是前提是应该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
理性的父母绝对不是自私的,他们最终都会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他们内心也希望你能多待在他们身边,不求你有多么大富大贵,平平安安就好。
我的闺蜜,她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她认为的年轻就应该多折腾。
一个有梦想的人应该被支持和鼓励,无论她做什么决定,作为朋友,我应该要支持她,但也要提醒一下她:不要走得太快,忽视了家里最关心你的那个人。
2
每一个离乡背井的孩子,读到这样的文字时,内心一定会泛起波澜,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次次与父母分别时的场景:
父母为你准备了很多东西,如果行囊足够大,他们希望把所有能带的都让你带上。
分别时他们就站在你的身后,目送你踏上去往远方的车,车子走远了,他们还站在原地望着你远去的方向。
那个守护你长大的人,现在怎么样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年幼无知的时候并不会太过伤感,甚至想要以此来逃离父母的唠叨。
读中学时,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屁颠屁颠地回趟家,父亲是年轻力壮的样子,母亲是温柔美丽的样子。
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改变。我以为他们永远都是这幅模样。
直到我读大学,真正远离父母,每一次回到家,发现父母都和上一次不一样了。
父亲有白发了,母亲的背没有那么直了。我意识到,他们开始衰老了。
我开始懂得他们的不容易了。
于是还在读书的我想着要努力学习,发誓以后找到工作好好孝敬父母。
后来,毕业了,工作得不太顺利,每个月开销也大,也就勉强能养活自己。
这时候我很想凭自己的本事让父母过个安逸日子。保证每个月能给父母一笔生活费,我发现目前的我做到这点也有些困难。
父母当初必须付出多少才能做到让我无忧无虑长这么大?
因为工作,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虽然内心深处很想回家,很想重温一下小时候那段温馨的时光,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小时候想,长大后就可以不用被父母管,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现在不就是我曾经渴望已久的长大吗?
父母不在我身边,不再什么都管我了,可是我却开始怀念小时候了。我拥有了成年人的权力,却发现权力的背后是沉重的责任。
3
我们与父母的缘分那么深,却又那么浅。
生为父母的孩子是此生最大的荣幸,但是我们花在父母身上的心思越比其他人要少得多。
减少一些无聊的饭局,抽个时间,回家陪父母好好吃顿饭吧。
人生就是在做减法,我们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是见一面就少一面了。
如果可以,每天给你父母打个电话吧!他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思念着你,即便看不到你,听听你的声音也好!
龙应台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