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已获得拉康心理授权转载,有大量删改,更多行业信息请关注拉康心理。来自微信公众号:灵舟荐读
引言
心理咨询有没有用?
这是许多国人在面对心理咨询时头脑中都会浮现出的一个疑问。
这个疑问的背后,隐含着的是对心理咨询所遵循的方法和理论的不信任。
在许多的人看来,心理咨询就是忽悠人的骗术。
哪怕是在专业学科内部,那些极力往自然科学方向上发展的心理学专业分支,也不时对心理咨询报以鄙夷的眼神。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通常理解中,受教育水平与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应该是呈正相关。
而在中国,这个结果似乎恰好是相反的。
越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与排斥似乎越为激烈。
原因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事件。
2018年4月27日18时许在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发生的伤害案件,导致19名学生伤亡。
在家属拿出犯罪嫌疑人抑郁症的诊断结果时,有些精神科医生第一反应是,应该给这位“患者”加药。(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童俊语)
2009年,央视发布专题报道《网瘾之戒》,曝光杨永信在戒除青少年网瘾中的问题。
2016年,《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一文再次引爆网络,众多青少年声讨精神科医生杨永信使用电休克疗法对其心理带来的创伤和虐待。
然而,在高涨的网络声讨之下,杨永信并未因此受到任何的惩戒或警告。
旧事重提,不是为了针对某些制度,亦不是为了追究某些责任。
而是我们惊恐的发现:当这些专业人士以自身掌握的“科学方法”(药物、电休克)治疗人的心理问题而没有取得效果甚至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时,他们依然相信并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对其他“不科学”的方法嗤之以鼻。
他们看到了异常。
却看不到的人心。
他们看到了病症。
却看不到人性。
为什么?
在中国,心理咨询为何会受到如此严重的冷漠、如此激烈的排斥。
他们排斥的又是什么?
除去我们都能理解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因素外,是否很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一切疑问的背后,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
还原论的幽灵
西方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便沿着两条路线前进着,一条为自然科学路线,即科学主义心理学,一条为人文科学路线,即人文主义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把可证实原则视为判断科学和非科学心理学的唯一标准。
这种哲学基础决定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家进行研究时的一种理论预设——还原论。
在今天,所谓还原论就是主张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最低级、最基本的现象的集合或组成物, 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来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从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开始,就已然埋下了还原论的种子。
这种还原论的思想绵延至今,并持续发展。
众多心理学理论背后,都存在它的身影。
行为主义,力图将心理学还原为生理学,把人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载体。
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电脑进行类比,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和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而认知神经科学,则显示了生物还原论的特点,将人的反应还原为大脑的生物电活动和神经元的物理化学变化。
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还原论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物化。
这种对人性的物化,使得其在研究人的心理时,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价值,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物理、化学、生理过程,试图用生物、生理或者机械运动形式来解释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
将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将非生命规律应用到生命身上,实则是把高级生命视同于低级无机物。
把人的心理完全还原为动物的心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得出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忽视了人的本质。
抛开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而简单地进行人与物的类比,抹杀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主观能动作用,这违背了人生命的特殊性。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家庭环境等都制约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些内容用元素还原、生物还原和机械还原是没有办法实现和解决的。
心理学家卡特尔也曾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这种还原论倾向进行了讽喻:实验心理学家明明知道手表掉在胡同里,却偏偏要跑到屋子里寻找,原因是屋子里有灯亮堂些。
他们眼中看到的并不是人心,而是各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这也即是为什么杨永信之流为何会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们眼中,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行为问题,是符合其科学观的。
而使用的科学方法——电休克,来改变人的行为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自然也是十分科学的。
哪怕这些科学方法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莫大的伤害。
可那又怎么样呢?
科学是不容质疑的!
同样的,那些一味给患者开药的精神科医生,不过是将患者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化学递质问题。
通过药物改变人的化学递质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这也是十分的科学!
药物的副作用给人带来的身心损伤?
不存在的。
这是为了解决你的病症所必须承受伤害!
为了治愈人的心理,他们乐于去虐待人的肉体。
为了消灭病症,仿佛消灭肉体也在所不惜。
然而当肉体被消灭了,心理还存在吗?
身心二元
在还原论者看来,“心”需要被还原为物理、化学、生理的过程来加以了解。
这背后的逻辑,是将心理和身体当成两个部分来看待。
即是典型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接受了关于心与物的某种二元论的思想,即认为心与物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的著名格言,论证了物质与精神或身体与灵魂二元实体的存在。
按照笛卡尔的二元论,心和物是完全不同的实体,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独立存在。
心理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不占据空间的非物理的实体。
身心二元论最简单的理解即为:我们的身体活动靠机械的物理定律运转,身体却无法思考,我们的思维活动要靠另外一套机制运转,人是由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构成。
不管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心理学,其背后都隐藏着二元论的身影。
而脑认知神经科学认为的,只要掌握了大脑的一切秘密,就能完全了解人的心理,只不过是将“心身问题”转化为“心脑问题”的另一种形式的二元论。
心理和身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以至于理解心理这样一种内在的、不可见的实体怎样能够和我们身体这样可见的实体相互作用就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几百年来困扰许多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身心问题。
而由身心二元论所导致的困惑,使得西方哲学家最初转向了物理主义还原论。
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
而科学心理学的立论之基就是二元论的。
换言之,科学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视身体和心理是分离的,分属两个世界。
这一观念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成长,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范式就是这一观念的直接结果。
在这种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的身体的肆意摧残,被看做是与人的心理无关的行为。
他们自然也看不到电休克、药物治疗对人心理的伤害。
只是觉得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治疗的目标。
可笑的是,在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影响下,人们无意识中将身体与心理相分离。
即间接承认了“心灵”的存在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这与长久以来与人们信封并认同的唯物主义是相违背的。
由此,也导致了科学主义者心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极难被发觉的内在冲突。
这种冲突存在于世界观层面,一旦爆发,导致的将是个体内在世界的坍塌。
为了避免这种毁灭,科学主义者必然更加强烈的否认心理的存在,并变本加厉的将各种科学的方法,施加于人的身体。
就像是一种自我防御。
具身的否定
1997年3月26日,美国宗教团体“天堂门”的39名成员集体服毒自杀。
这些自杀者相信,通过心灵感应,他们已经同外星人取得了联系。
外星人邀请他们去一个更好的新世界。
为了能适应新世界,他们不得不“逃脱灵魂的载体”,毁灭肉体、解放灵魂。
这一集体惨案震惊世界。
震惊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自杀者相信灵魂能在身体魂灭后仍然存在?
身体和心灵、肉体和灵魂真的能分离吗?
当代具身认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这种身心二元论的观点。
最初,具身认知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
在具身思想的发展中,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梅洛-庞蒂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
他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人通过身体与世界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
换言之,人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
即我们通过身体而存在于世界,也是通过身体知觉世界和拥有世界的。
2011 年美国 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的思维是具身化的,并没有超越物理的感觉和活动范畴。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理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
概括起来, 具身认知可以从下列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
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
第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身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大脑通过特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形成具体的心理状态。
第三,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
认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体的系统。
具身认知并不试图把认知归结为一种神经过程,也不准备使用神经环路、神经化学递质等去解释高级认知功能。
它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身体和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身体对认知过程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的是整体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特殊通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
具身认知既不主张物理(身体)一元论,也不赞成心物(心身)的二元论观点。
它是一体论,即心理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
换言之,心理、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的。
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论证。
支持了长期以来早就持有的观点,即认知是具身的。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科学主义者并未因此觉醒,依然在玩弄肉体的道路上不可自拔。
后记
还原论使人们看不到人心和人性,只看到一个个物品和一具具的尸体。
而还原论背后隐藏的身心二元论,则使人们看不到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并导致科学主义者内在世界观的冲突和焦虑。
这种冲突和焦虑,使得他们必须用更残酷无情的方式对待人的身体,来进行防御。
却没有发觉,身体的伤害,即是心理的创伤。
而科学主义者面对心理咨询或者说精神分析时,所表现出的傲慢与鄙视。
更像是一种无知。
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
他们信奉的科学,导致了“灵魂”的出窍。
而这个“灵魂”,却又是他们极力否认的。
这种分裂也引发他们心理的异常。
在面对与人相关的议题时,表现的如此冷漠无情。
只不过,他们坚决不会承认。
哪怕发现再多与心理有关的神经元,也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对人心的疗愈作用。
因为,科学主义者看到的只是细胞,而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看的是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杨文登,叶浩生.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心理学探新,2008.
陈真. 西方心物问题的回顾与前瞻——从实体二元论到生物自然主义,哲学研究,2008.
叶浩生,曾红.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对身心二元论的超越,心理科学,2013.
注:本文已获得拉康心理授权转载,有大量删改,更多行业信息请关注拉康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