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282条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试解析如下:
这条主要叙述了少阴虚寒证的临床表现。
在患少阴病心肾阳虚时,会出现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的症状。
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肾阳不足,阳气无力上升致使浊阴不降,浊阴不降则上逆犯胃,影响胃气的和降,但由于胃中并无积滞存留,所以出现欲吐不吐的表现,这种欲吐不吐是一种干呕,并无实物可吐。但心烦又怎么解释呢?心烦当为一种虚烦,但这种虚烦需与余热留扰胸隔的心烦相鉴别。这种虚烦很多“伤寒注家”认为是虚阳上扰所致,而我认为应该是心阳得不到的肾阳的支持,心阳的能力无力维护心脏的功能而出现的一种症状。
那但欲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是《内经》上的一句话,“阳气者,精则养神”,现值少阴病心肾阳虚,心脏得不到的充足的阳气供给,这就大大的影响了“心主神明”的能力,故尔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的症状。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这是说患者出现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的少阴病症状已经出现五、六日了,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缓解,阳虚的现象进一步加重,出现了自利腹泻,这种自利是由于肾阳虚衰,肾火不能温养脾土出现的。这种自利与脾虚湿盛的自利不同。脾虚湿盛的自利口当不渴,而这种自利伴有口渴。为什么会伴有口渴呢?仲景说“虚故引水自救”。这种口渴是因为下焦肾阳衰弱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所以少阴下利的特征是“自利而渴”。这一点我们要与277条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相鉴别清楚。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这是仲景为了使大家能够明白少阴虚寒证除了有“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的症状外,更主要的一点是还有小便清长色白的表现。小便清长是少阴虚寒证的重点,有了小便清长,这确属少阴虚寒无疑,才能确诊为少阴病,所以仲景说“少阴病形悉具”。至于小便为什么清长,仲景进一步作了说明,是因为下焦肾阳虚有寒不能制水的缘故。
本条的辨证方法具有非常现实的临床指导意义,如以“自利而渴”的口渴辨属于少阴的下利,而非太阴下利。又从小便清长,辨口渴属于少阴虚寒,而非热盛伤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015/d23b5a936087157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