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非理性”的?
1、说到“存在主义”,它首先是指一场哲学运动,这场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落下帷幕。
而在存在主义诞生之前,统治哲学界的是一股理性主义的思潮,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越来越自信,理性主义思潮也盛极一时。
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他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可以看作理性主义哲学的宣言。
2、既然选择一定会带来痛苦,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基尔凯戈尔所提出的人的内心性。
基尔凯戈尔认为,每个人都要敢于向往自我、成为自我、实现自我,敢于在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做出自由的选择,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基尔凯戈尔的一生短暂而绚烂,他始终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
A2、上帝“死”后,人类何从?
波伏娃曾说,“虚无主义可以像疾病一样进行传播。”
回溯欧洲虚无主义的思潮,尼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在《快乐的科学》这本书里,尼采借一个疯子之口宣告了“上帝已死”。
在尼采看来,西方人长久地生活在上帝的权威之下,上帝为他的信徒们提供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另一类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力量意志”,一切生命活着就是为了克服阻碍,增加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尼采对“酒神精神”的开掘则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酒神精神”昭示了人的原初状态,它代表着一种超越理性的狂热和放纵的力量。
尼采指出,“在酒神颂歌里,人受到鼓舞,最高程度地调动自己的一切象征能力;某些前所未有的感受、族类创造力乃至大自然的创造力合为一体,得到充分表达,这是自然的本质要表现自己。”
但酒神精神和“生命的激情”还是有区别的,基尔凯戈尔推崇的是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性,尼采的酒神精神则象征着一种突破和超越的力量。
正如尼采自己所说的:“无论是通过所有原始人类和原始民族在颂歌中所讲的烈酒的影响,还是在使整个自然欣欣向荣的春天强有力的脚步声中,那种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都苏醒过来了。”
那是一种生命的狂喜,是一种即便饱尝不幸与痛苦,也要挣扎着向上的生命伟力。
A3、回到本源:什么是“存在”?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迎来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向:
第一个是语言学的转向,主要以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为代表。
第二个是向着生活世界的转向,或者说是从传统哲学到生命、生活哲学的转向。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包括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晚年的胡塞尔等等,这些人都是这一股转向的标杆人物。
而这股转向的核心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
1927年,海德格尔出版了著作《存在与时间》,这本书被看作是存在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性危机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生存体验,它源于人们对存在问题的遗忘。
从这里开始,海德格尔就把传统的存在论问题转换成了人的问题。
而且他说的这个“人”,不是传统哲学讨论的那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在此时此地、具体的人,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海德格尔还给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此在”,意思就是“在此存在”。
无独有偶,后世的萨特也把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这里有一个要点需要强调,萨特所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
S、《非理性的人》,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