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数学故事
作为一名教师,最亲切的地方是教室,最熟悉的地方是讲台,这两个地方也是老师挥洒汗水最具光荣最具成就的地方。可是,这次要面临的讲台,让我有些紧张—“同课异构”,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开课,是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同一教材下,教师展现出对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既彰显教师个性,也借此打开教师思路。所以我们工作组的三位老师商议:在把握重难点,结合本班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构思,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也算是一个摸索吧,既可发现新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我不是处女座,却有处女座的纠结,处女座的完美。实际上,事事哪有完美,更何况,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从课堂进程来说,它不是一场戏剧表演,没有固定的表情和台词。在课堂导入环节就遇到了难题,植树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是一个数学模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最终建立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如何才能让学生快乐参与,灵动思考?课堂的导入形式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把学生吸引到这个磁场里,让学生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上是通过设立矛盾,从而引出探究。我在想,植树问题既然作为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能不能用身边的情景引入课题,顺其自然的进入探究呢?校园里的树,操场上的整齐的乒乓球台,走廊的护栏,教室里的座椅……都可以拿来进行探究,接下来在一群兵当中挑将领,最终选择十二生肖,通过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第一个生肖到最后一个生肖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只测量相邻两个生肖之间的距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距离”。通过这个活动,解决了以下5个问题:相邻两个生肖之间的距离相等,即我们要探究的“株距”;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距离”,即我们要探究的“间隔数”;第一个生肖到最后一个生肖之间的距离,即总距离;学会用线断图解决问题;12生肖,为什么间隔数是11。达到了以下目的:感知总距离,株距,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为后边的猜想验证打下基础。在十二生肖的简单模型下,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学生呈现出了很多答案:斑马线,路灯,空调扇叶,爬楼梯,挂钩等等,这些问题都统一称作植树问题。
如何探究规律,验证猜想?在长20米,30米,10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植一棵树(两端都植),一共能种多少棵。手段:画线段图。探究问题: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探究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每组4人,共7组)。发现:两端都植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力量,体验快乐与艰辛,痛苦和顿悟,完成一段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了简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巩固新知,智慧运用:学生对新知的把握情况如何,除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及时的练习。在设置问题时,加入了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以及已知棵树求总距离的逆向思维的问题,真正做到智慧运用,举一反三,完善知识体系。
课后学生反馈:”老师,这节课过的真快啊“,”老师,以后的数学课都这样上就好了“。面对他们快乐的笑脸,我陷入沉思,这节课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喜欢的是什么,是他们有机会绽放,尽管小组讨论时暴露了很多问题,但在思维打开的一刹那,他们的脸上有一个表情就是骄傲,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声音:耶,我懂了,我明白了。对于之后的两节课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该如何设计课堂,让学生的热情不被浇灭,而是越烧越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