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金,价值两倍于普通金的上等金。古代的所说的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黄金,那时开采冶炼技术不发达,金银铜等都属于金,金泛指金银钱帛。
镒,古代计重单位,以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孟子有一个学生陈臻,是个正人君子,一直跟随孟子周游各国。他有一天对孟子说:“以前你在齐国的时候,齐宣王馈赠您上好的金钱100镒,您没有接受,在宋国,宋公送你70镒,您接受了;在薛地,您也接受了人家50镒的金钱。前面您不接受齐国的馈赠,后来又接受了宋公和薛君的馈赠,如果前一次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两次接受就是不对的,如果后来的收礼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宣王的馈赠就是错的,看来老师总有一次是做错了。”
陈臻这个人眼睛里不容沙子,即使自己的老师做的事情,他也敢于质疑,所以他是个君子,弟子如此坦荡,由此反观孟子的高尚人格。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有时老师和上司做错了事,本人有反省之意,学生和下属却常常为师长百般辩护,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像孟子前面说的,齐国没有人给齐王讲仁义道德。为了讨好师长,可以说一点没有是非观念,他们只惟上,不惟真理。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荀子也激烈地批评过佞臣,能把君王干的坏事,花言巧语粉饰成好事。
对于陈臻的问题,孟子并没有生气,他说:“我做的都没有错。当我在宋国的时候,我即将远行,对远行的人送一些路费,这是一种礼节,所以当宋公说“送您一些盘缠”时,我为什么要拒绝呢?
我在薛地的时候,我对治安问题有些担心,薛君对我说:“听说您想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我为你提供一些资金置办一些兵器吧。”我什么不接受?
但是在齐国的时候,我对齐宣王抱有很大的期望,齐国完全由条件王天下,我到齐国是为了推行王政,但齐宣王的建议完全不能采纳,也就是说,我到齐国不是为了求功名利禄,受聘稷下学宫,享受了列大夫的待遇,已经足够了。齐宣王再送我金钱,不是要收买我,为他的霸道服务吗?我的理想是王道,而不是霸道。因此,齐宣王这是要用金钱来收买我,难道有理想的君子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吗?
孟子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他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任何人都不能收买他。这也呼应了本篇第二章孟子表明的态度:“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而太多的读书人的信条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包括现在的猎头公司,都是明目张胆地自诩包装艺术,能帮你卖个好价钱,人在这里都成了商品。这就是孟子之所以是孟子的原因,他的崇高境界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
而这段话也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启示,朋友之间的馈赠往来是人之常情,但送礼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或者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而不能把送礼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