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回了老家,他发现几年没有回去家乡和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他回家的这辆公交汽车。就是以前这个公共汽车是能直达他们村子的路口,他下车之后,拐进那条小道走上5分钟,就能见着村口的那个公共厕所,再往里一拐,一个小坡。走到坡的尽头,是他的外婆家,左手边就是他自己家了
现在呢,这个公共汽车确实停在了另一个村子的路口,说是修了路。在原来老路的基础上修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将县城和他们所在的震中心连成了一条直线,以前一个小时的车程,现在20分钟基本上就能到。但这只是仅限于有车的人,对于没有车的人这些老弱病残们。出行无疑是比以前更不方便了,以前腾挪一段距离就能搭上车,现在在腾挪上五六个这样的距离才能找到乘坐公共汽车的站点
再就是房子,以前村子里都是。高低错落的不同砖瓦房。有带阁楼的,有简单的平房。还有3层小楼,佳佳位置不一样,你坐北朝南,我坐东朝西。就好像是沙滩上随意遍布的贝壳们,每个贝壳有每个贝壳的特色,每个贝壳也有他自己的位置,现在呢?这是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了,大家都齐齐的去,到了规划好的某个地方,盖起了,外表一模一样的排排楼房
再就是走过的那条小路,旁边的水田水水田,原来种的都是水稻,甚至有些人家勤快起来,中的是2g,到冬天还会再种一次小麦,这样的话你在整个春天里看到了这个水田,都是郁郁葱葱一片,现在呢,不是被挖了当做水塘。在里面养上了鱼啊,或者就是种上了藕。只有夏天的时候,这一大片水田才最热闹,要么是爷爷和甜甜和乡镇镇,再要么就是一圈圈,围坐在食堂旁边钓鱼的人
走到家门口,看一下家后面的小山,这些小山真的就是小三了,以前还能算得上是山丘,至少你要爬上去,还不得费一些时间和功夫。大抵是为了修建这一排一排的房屋,手续的原材料不够,那只能就地取材。兄弟们上了山。埋下了雷管。一块巨石,一块巨石的把它炸碎,又通过卡车,在这山脉上硬是压出了一条道路,把这碎掉的石头都运下山来建屋盖房
最明显的就是外婆家后面的那个小香包,原来小山包吗?是小满小的时候的一个乐园,村子里的一帮小伙伴儿,春天的时候,拉帮结派的上山,山上有满山的映山红。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他们在上山,就是去山上摘一个野果的水,有一种果子,他们的方言叫山泡,是个红色的,类似于现在咱们说的树莓。小小的颗粒簇拥在一起,生成一个红色的小灯笼。汁多味美。是不是不需要花钱就可以采摘到的,山间美味。小满他们那时候总是拿着一个又一个的塑料瓶子。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么讲究卫生,这些塑料瓶子大多数是在路边捡到的,回家好好的冲洗一番,就拿来做储物了,也是那个年代的他们家长哪里会给他们钱去买矿泉水喝,喝的都是自己家里的井水
拿着塑料瓶子上了山,摸着背着some power树枝上次查的风险,把这三炮一个一个摘下来,轻轻地放到了瓶子里。这山炮汁多啊,所以呢,也特别容易坏,如果你用普通的东西来放它,手绢或者是纸张,手里捧着稍微用一下力,他那个汁就被压出来了,就是软塌塌的一坨
这类的果子吃的就是吃他的这个汁水没保存好,汁水都被挤压出去了,那就等于是白采摘了一番,所以这塑料瓶子还真是装他的一个绝佳的武器。装满塑料瓶之后拿盖子拧紧带下山来,如果在跑动的过程中没拿住,掉在地上摔倒了山炮和山炮碰撞挤压出的汁水也还是在这塑料。等到回了家,你把这些塑料瓶子里的内容都倒出来干的做干的吃,吃的做吃的喝,倒是一点也没浪费
现在。这小山包被炸的是所剩无几了,只留了几个边边角角,都能透过这个山包看到山那边的公路。那时候小满他们上学,总是要绕过这个山路,走到那边的公路,曾经还无数次想过,如果这个山上面有一条直达的通道或者开出一条隧道,那该多好啊,穿过去就是省去了现在。出其不意的将这个山包夷为平地了。小满倒还掘出了,几分不自在,虽然说大了,也不会在上山摘这些野果子吧,但是能摘和想在他好像就像是十字路口的两侧,你上东去了,和向西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小满的二叔和二妈就住在那新盖子的一排排楼房里,他们是其中的一栋,小马回来一趟,得去上门看望看望。那一边和这一边,通过中间的池塘进行分隔,成了新农村和旧农村,就农村里,人烟袅袅。没什么人做饭的时候。仅剩的几户人家,烟囱里还在冒着烟,还在采用着最原始的方式烹煮食物。池塘那边的新农村确实经典,看不到烟火气了也是,在新农村用的都是燃气。有了这些新能源的加持,谁也不愿意再去上山砍柴,坐在热火朝天的造坑前,往里凑柴火了
小满过去的时候。看到几乎家家门口都停了小汽车,白的红的灰的,什么颜色都有,什么款式都有,什么品牌都有,快走到了二叔家门口的时候,正好遇上了村里的苏姐,这书记小满认识,原来就住在小满家隔壁的隔壁,现在也搬到了这个新农村里,这里有一栋楼也是属于他的,他先跟小满打了招呼。小马,你回来啦,小蛮也客气的说啊,叔,我回来了。再说了,书记的媳妇儿出来了,小马又打了个招呼姐,我回来了说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们三人都笑了起来。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