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53aa967c99a4bb61.jpeg)
在繁华喧闹的温州都市背后,流淌着一条宁静而淡雅的楠溪江。在楠溪江中游最大的山谷盆地,保留着一处“村落晨炊映朝霞,芙蓉薄雾尽林溪”的山野田园风光的小镇——岩头镇。
想来这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古镇,可当踏上这个小镇,不承想这里青春勃发,风姿绰约。这里不但不是年轻人争相逃离的地方,反而成为了都市人的桃源居、周末的好去处。
由闽入浙,到达岩头镇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丽水湖边丽水街已是行人稀少,我走过许多古镇,从岩头镇这的一桥一瓦,一树一堤间,我还是第一次遇见古风浸染下的那份从容和淡定。
300米长的木制长廊,就靠在长长的丽水湖上,丽水湖和长堤微微向西南弯曲呈弧形,几十盏火红的柱式灯笼,和对岸的杨柳、香樟、闽楠、花榈木、厚朴、柿子、榉树一起倒映在淡蓝的湖面上,清风吹皱秋水,阵阵涟漪荡漾起层层红光,渐渐地月色和星辉也加入进来,仿佛天街降落人间。
丽水街是岩头镇的商业街,位于岩头古村东缘的蓄水堤上,又名丽水长廊,是温州极为著名的古街古道。明嘉靖35年(1556年)间,岩头村先祖桂林公主持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时筑成的一段作栏水坝的寨墙。因湖中种植荷花,故当地人称之为荷堤。当时宗族规定堤上只许种树与建亭,不准筑物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岩头镇所在地是岩头村,不管是叫岩头古镇,还是叫岩头古村,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之所以也叫丽水街,得名于“利水”谐音。古人建村寨而挖湖,挖湖而引水,湖水源自双浚头溪水,清水源源不断通过水圳引入丽水湖,使丽水湖成为活水湖。在楠溪江两边近200多座古村落里,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寨。
丽水街上的商店阔为两层楼建筑,商店前铺成2-2.5米卵石路,路上方是与屋子相连的廊檐,可方便行人避雨、廊檐边设有美人靠供游客歇息和观景。
丽水湖西接苇塘,南连镇南湖。两湖之间,乘风亭前有一座三孔拱券式石板桥,称丽水桥,又名“永庆桥”,该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此桥虽经几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丽水桥由48根条石构成,暗含地属“四十八都”。古朴美观,并与自然融为一体。
站在临湖的丽水长廊古街,享受着晚秋的清寂,感受如水温柔的情怀,心中不禁也荡漾起暖暖的涟漪,久久不忍离去。
岩头古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形好似一艘停泊在楠溪江中游的大船。在古代中国,“船地”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人们会聚到此,安家落户,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世代繁衍,数百年来一直人才辈出。
清晨,岩头古镇家家户户白色的素面挂满了宅前院后,制作素面这样的习俗在当地已经绵延了近千年,丝丝缕缕的素面就如同丝丝缕缕的记忆,串联起了古镇的历史与现在。
在岩头镇,过去人们走亲访友时常以素面相赠。妇女坐月子时,做外婆的免不了要提上一长筒篮交叠成“8”字形的素面,俗称为“长寿面”,以讨吉利。而媒人在说媒成功之后,常会美滋滋地去新娘家喝“素面汤”。
沿绿道漫步到村口,走到古村中央街南端的水亭祠,这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建筑,原为琴山书院,是楠溪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水亭祠,现尚存正堂一座。正堂前是一个大水池,池中央有亭,现尚存石板基座。水亭祠原是楠溪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其南面的汤山上有与水亭祠同时建造的文峰塔。
站在书院的水亭里向南望,塔影正巧照在水池里,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笔蘸墨”的风水格局。在塔湖庙北侧,与水亭祠书院相隔一条水渠的山麓上有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阁。
岩头镇同浙南古镇一样是线性布局,在山脚下,沿着一条山溪或小河,跟着山形水势,铺出主要的村道或街巷,徐徐展开粉墙黛瓦的画卷,飞檐不与山争高,庭院临水照自宽。
在村口,一座吱吱叫着的老水车,它不快不慢地旋转着,带起无数的水花。水花落下的地方,两个农妇在沟渠里洗衣,我微笑着把洗衣农妇和水车一起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沿着文峰塔方向漫步,这座位于汤山的古塔又名金氏塔,是一座六角七层的玲珑塔。以文峰塔为背景,在不同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风景。
登上汤山顶,看到了塔后的“芙蓉三冠”的雄伟,文峰塔与水亭祠、文昌阁相呼应,成为岩头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岩头古镇的街头,吃上一碗素面,带走可以带走的,留下必须留下的。我不带走楠溪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点星光,一片朝霞。就让我带走记忆和遐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