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著名的四大古镇,分别是黔东南镇远古镇、贵阳青岩古镇、赤水丙安古镇和锦屏隆里古镇,其中青岩古镇与浙江之间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始建于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开国。
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朱元璋为控制西南边陲,置贵州卫指挥使司。
青岩地处广西至贵阳的主驿道,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在此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再置为“青岩堡”,此为青岩古镇之始。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至七年,即公元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在青岩堡之西新建青岩土城。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南下,徐霞客游记从宁海开篇。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农历4月14日,徐霞客行至青岩,在《黔游日记二》中写道:“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街市焉。是日晴霁竟日,夜月复皎。青崖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所辖。”
从游记中可知,徐霞客所见的青岩城,就是十多年前布依族土司班麟贵所建的青岩土城。
青岩古镇建于双狮峰下,城门城墙使用岩石建造而成,石质青色,青岩古镇因此而得名。
街巷的地面也由青石板铺成,历经数百年岁月磨历,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锃光发亮。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批学校纷纷内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也称为“文军长征”。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杭州告急。
1937年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内迁征程。
随着战事的发展,浙大师生历尽千辛万苦,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仍然难以立足,1940年1月9日,四迁贵州。
学校南迁内迁,是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我在齐邦媛写的《巨流河》一书中,那些年师生颠沛流离的内迁经历,感同身受,如此悲伤!
当时到达贵州的浙大学生只有460人,其中浙大一年级和先修班,就暂设于青岩古镇,其余班级则设于遵义湄潭和永兴。
留在青岩古镇的浙大师生,分散于迎祥寺和龙泉寺两处,1940年2月9日,浙大一年级新生在迎祥寺正式开课,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是当时的浙大数学系主任。
1940年10月,苏步青随浙大一年级师生,由青岩迁到遵义湄潭,与主校会合。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浙大师生迁回杭州,从此结束了近十年的迁移历史,在贵州期间共毕业学生1857人,迁回杭州时共有学生2243人。
古镇布局依山就势,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十字纵横,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二堂、一宫、一院、一楼、一府,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整,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
2005年,青岩古镇上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