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到了一个投资人朋友,这人资历很深,但是赚的钱却不多,也就20多万美金一年,他 始终在这个量级上打转,还觉得很自豪,但其实这并不算成功,10万美元即便获得200%的回报,也跟人家1亿美元,20%的回报,差的很远。所以资金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同样是赚100块钱,用1000赚100,要比用100赚100容易的多,所以你要想多赚钱,就得放大自己资金量级。
而在职业规划中,很多人可能要面临转型的问题,比如俞敏洪从一个老师,转型为一个新东方的老板,这就提高了量级,放大了格局,否则他即便课讲的再好,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作者讲,很多人穷其一生的功力,去研究了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一些发明家,自己手工造出了一辆汽车,这就属于浪费时间和金钱。如果一个人要有所突破,就不能总从零做起,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基线,用老百姓的话说,你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去起跳。创业也是一样,你要想干点什么,就先去实习打工,先把这个行业摸透了,再去开店创业,这样你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基线,一些愚蠢的错误,就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钱就可以不赔。
除了基线,也要看到自己的天花板,也就是极限在哪?就像带兵打仗一样,超过一定的人数,你没有那个统率力的话,军队自己就会混乱和哗变。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很重要,只有知道了极限,你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合作,争取打开自己的天花板。就像刘邦一样,知道自己领兵打仗不行,于是就全权委托韩信,甚至给了他齐王的称号,哄骗着韩信先帮自己平定项羽夺了天下,然后找机会再收拾你。每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都感叹,刘邦一个农民出身,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格局。确实可能是一种天生的才能。
我们总是希望朋友越多越好,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我们本能的会非常害怕失去朋友,作者讲,一般失去朋友会分为三类,1是因为人生经历,而无法维系的关系,比如那些同学和前同事,毕业之后你就会逐渐疏远。
第二类是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假朋友,一开始觉得挺好的,但后来发现人品不行,所以这种失去也不可惜。
第三类是因为彼此没有处理好关系,而失去的朋友,有可能是一次争吵,一次分歧,然后就彻底闹掰了,这种事一段时间后,你会觉得很可惜。
而朋友的类型也分为三类,合作型,依靠型和暧昧型,合作型的就比如同学,同事,战友,队友,我们在劳动和工作中建立了阶级友谊。双方通力合作,让利益结果最大化。这种关系,也很容易被利益分配不均所打破,最后分道扬镳。
避免这种合作型关系破裂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凡事都是丑话说在前面,合伙创业就做好股权分配。而普通同事,就禁止相互去打听对方赚多少钱。另外,不要跨越合作关系,比如亲戚一起合伙开公司,这就属于越界了。
依靠型朋友关系,比如我们常说的闺蜜,哥们就属于这类,看似没什么正经事,但就是关系很好。但是这种关系维持也不容易,因为人的发展轨迹不一样,大学的时候是哥们,那是因为都很穷,工作之后是哥们,因为赚的也都差不多,但工作10年后,人和人的差距就出来了,这种关系如果想要维持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大家同步努力,不能差距太大,也同时需要高姿态的一方,能够念旧情。
生活中,经常破坏朋友关系的一件事就是借钱,这其实已经踩到了朋友的边界,而中国人似乎还特别爱找亲戚朋友借钱,通常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为了凑房子的首付,但这种事其实非常糟糕,你把钱借给他,他买了房,日后房子升值了,你肯定自己不爽,心想,他赚了那么多钱,连个利息也没给,而反过来,他买了房,日后房价跌了,他供不起了,钱还不了,你们关系就会闹得更僵。
有人问作者到底该不该借钱,作者说,如果你借钱的数量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可以借,比如有人从你这借1000块钱,去应急交个医药费,这钱肯定可以借。他要还回来皆大欢喜,还不回来也无所谓。但如果你就5万块钱,对方借3万走,你就得掂量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