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位普通的老百姓都被称作“草民”,现在,也有“草根”的说法。为什么用“草”字,而不用“花”呀、“树”呀,或者其他字呢?
这要从《论语》说起。
《论语·颜渊》中记载,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意思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以成全有道之人,怎么样?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的这段回答极富哲理:您治理国家,哪里用得到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施善行,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
接下来,就是咱们今天说的正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的道德像风,小人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
这里的“小人”指的是社会地位普通的老百姓,也就是小民。孔子把小民比作“草”,是因为小民的存在和草相似。草,广泛地生长在大地上,扎根在大地上,弱小而顽强。但是,它们的状态、动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力。
比如,风吹草会动,雨水充足草会茂盛……
普通百姓也是如此。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个群体,庞大却又弱小,生活、思想大都被高层所影响,“德”上更是如此。
《大学》中说: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所谓上行下效,领导者的作派影响着小老百姓的行为。
有了孔子的这种说法后,小老百姓就经常被称作“草民”了。
你知道“风气”、“风尚”、“风俗”等等这些里面为什么用“风”字吗?
是的,“风”最终因“君子之德风”而起。
孔子认为,“风气”、“风尚”、“风俗”,这些能影响到草民动向的风,应该是君子之风!
《论语》,集孔子之智慧,可可惜吾辈驽钝,难得其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