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时间篇与专注力篇
让大脑形成“一旦...就”的反应机制,这是《战胜拖延症》的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方法。
具体形式就:一旦我做了A,我就立马去做B。
这种“一旦....就”形式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学会把“一旦...就”的机制应用到学习中,拖延症就不再成为难题。
一旦我泡了茶或咖啡,我立马开始学习。
一旦我放了这首歌,我就立马开始学习。
一旦我坐在桌前,我就立马开始学习。
原理上来说,这是利用大脑的决策机制,每当做出决策时候,都在消耗大脑的能量和专注力,而大脑总会下意识逃避困难的决策。
而对早起困难症的同学来说,一旦就也会具有非常大的威力。
当闹钟响起的时候,仅仅需要做的是踹开被子,跳下床,这样的反应机制可以让起床这件事变的没那么痛苦。
反而如果是躺床上苦苦挣扎,去考虑“到底要不要起床”这样的困难抉择,就算最后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起床了,也难以长时间坚持这个习惯。
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大脑是具有惯性的,在切换到下一件事情时候,注意力并没有完全的收回来。用术语来说是,“注意力残余现象”。
面对这个问题,让学习具备仪式感是个很有效的方法。
我倾向把学习仪式当成达芬奇密码,这个密码会打开大脑中的学习状态,提示大脑“哦,我可要开始学习了,你别在给我胡思乱想了”。
有很多名人会在学习开始之前先摆放个仪式。民国才女林徽因不管是写诗还是写小说,都会先点上一炷香,摆一瓶插花,鲁迅先生会在看书前先洗手。
所以,每当你开始学习之前,不妨先来个时间非常短的小仪式。
在这里安利一下呼吸冥想方法。
先选择一个舒服的姿态让自己放松起来,慢慢放松全身。
双手自然摆放在膝盖上,闭上眼睛,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不用刻意的控制呼吸,只需要静静的体会吸和呼的节奏。
PS:在冥想的过程中分神是很正常的,只要在走神之后把思绪继续收回来,放到呼吸和节奏上就好了。
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的。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无用的,因为学习者即不会考虑结果又不会针对学习进度进行调整。
因此,在开始学习之前,必须先准备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很好的达到预估的学习效果。
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呢?推荐使用SMART原则。
S : specific 目标够具体,比如要提高学习成绩,明确的告诉自己,我就是要把数学提高30分,目标越具体,越好拆分小目标,越容易达成。
M:measure 可衡量。比起我下午要学习数学,我下午要做完这张数学试卷的安排则更加明确。
如果只是说学习,遇到难题,可能就一直卡在哪里,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后面的计划安排则不一样,你会知道先把其他的完成了,最后拿出时间去攻克难题,这样即使最后这个难题没能完成,学习任务也基本完成。
A: attainable 可达到 学习计划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的,既不能让自己感觉太松,也不能让自己感觉太紧。
如果制定出我现在倒数下个月要考全班第一这样,会给心里带来极大的压力。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的目标,能给你带来持续的成就感。
R:relevant 相关的 如果想提高英语成绩,无数遍刷单词,认为只要单词背的狗多了,英语成绩就能提升。这样的安排是有问题的。
每个学科都并不仅仅存在一块知识,英语除了单词,还有语法,翻译能力,写作能力。显然,在阅读中背单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T:Time-bound规定时间内 ,计划如果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范围,就很容易造成“明日何其多”的情况。
短期计划应该和长期计划结合,每一个小的短期计划都是为了实现长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絮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目的。
PS:学习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不要把学习计划当成束搏,学习计划是动态的,可变的,面向自己的。根据学习的具体效果和反馈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解决核心干扰
先重点强调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碰手机,不要碰手机,不要碰手机。
对于大多“学习5分钟,休息2小时”的人来说,手机就是杀死高效学习的敌人。
一旦在学习中碰手机,之前的什么学习仪式,什么充足睡眠,全部完蛋,
不解决手机的问题,所有的学习方法都只是水中镜,梦里花。
所以请您,在学习之前先把手机丢的远远的。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特别能集中注意力的人,请到安静的地方学习。
二,学习方法篇
6,不得不知的一个学习误区
“只记忆不思考是没用的”
学习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需要用过去的认知来理解新的知识,再把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产生联系,达到知识体系化的目的。
为什么有人看了很多书却什么都没学到?
一个原因是知识呈碎片化,单点之间的知识没有产生联系。看完整本书,可能也仅仅记住了几句好听的语录和建议。
学习有三个关键步骤:编码,巩固,检测。
如果仅仅是当时背下了,没有结合过去的认知来理解和思考新的知识,实行巩固和检测两个步骤。久而久之,这部分信息被大脑当成垃圾给清理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旧知识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新知识的阻碍。
比如如果你对“人脉”这个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关系和感情的层面上,很容易对其他人说的“人脉”是价值互换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是功利主义者的噱头。
想把知识纳入自身的体系,需要不断的辩证思考。
想把学习的雪球给滚起来?不仅需要新旧知识的合理叠加,而且需要一种不设限的生成式学习态度,如何突破学习的舒适区,正是滚雪球的关键技术。
6,输出倒逼输入 | 最有用的学习方法
不管是学习什么东西,输入之后就立马去输出。
这是从费曼身上学到的学习方法。
费曼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谈学习方法时候说“要是你能把一个概念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不会的人也听得明白,那就说明你对这个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当你阅读完一本书,立马尝试去写一篇读书笔记。
如果你写不下来,你就得琢磨琢磨,这个书到底在讲什么,我是哪里没看懂。
带着这些问题继续钻入书籍,继续去输入。这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所提倡的读书方法。
如果是学习了书上的一个定律,立马去做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能逐渐的发现这个定理的应用范围怎么样,这个定律是在那些情况下应用的,是否自己对于这个定理的理解还不够,如果不够,应该在那些方面加以改善。
当想记住一大堆复杂知识时候,最好是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把知识给总结归纳。
如果不能归纳出来,那你可得当心了,你得留心一下,是不是连知识重点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其实费曼学习法就六个字“输出倒逼输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知识掌握程度。
输出倒逼输入五部曲:
step1获取知识,理解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step2复述我们所获得知识的主要内容。
step3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潜意识的形式再次复述所学过的知识。
step4:通过简单精炼的语言概括,尝试将这一知识教给新人。
step5:通过不断的进行实践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PS:不管是写作,学习还是其他,当你用具有逻辑的语言将其给描述出来或者写出来,对知识的理解就已经达到一个很不错的程度了。
7,交替学习 | 提升秘诀
1+1=2”是正确的吗?在数学上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把这个算式放到很多领域,“1+1>2”才是正确的逻辑。
学习同一个知识2小时,和分别学习不同内容的2个小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亚马逊畅销书《如何学习》中,作者做了一个数学实验。
把实验学生分为2批,第一批用的是集中学习法,他们先学习了8个面“面”的习题,然后是8个“顶点”的习题,接着是8个“棱”的习题,最后是8个“转角”的学习。每种习题一口气连续练习8次。
第二批学生每种习题练习的次数一样,但是每次一口气连续练习的8个习题不但交叉混合,而且随机无序。
最后给两批学生安排了同一次考试,让人吃惊的是,第二批用混杂式学习的学生比第一批的学生成绩高出一大截,而且是77%和38%的巨大差距。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交替学习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科上,既然考试时混杂型的,那么学和练的过程也应该是混杂型的。
像数学和物理这些面对不同题型需要不同解题思路的科目,如果在不同题型之间交替练习,会有助于强化题型和解题思路局或者概念相匹配的能力。
音乐老师就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一堂课的学习内容经常性是从调性练习转换到理论学习,再转换到作品练习。
体育教练会让运动员交替进行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来保证运动员的局部肌肉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交替学习的方式能让大脑的不同区位得到相应的休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
8 ,刻意练习 | 最快的进步手段
在知识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开始阶段是最快的,也就是从0到1的过程。但是随着学习的加深,学习效果的提升会越来越慢,也就是从59到60分的阶段。
而这个阶段,大多数人会开始陷入自我怀疑。我的学习有效吗?我是不是个笨蛋,为啥我学了这么久一点效果没有。
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反馈。
这个阶段被称为刻意练习阶段。
科学性的分析大脑,大脑细分为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是是“舒适区,属于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比如让你每天做加减乘除,并不会感觉任何困难和疲惫。
而大脑的最外层是“困难区”,也就是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完全没有解题思路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很多知识复合起来,缺乏某些关键的知识和概念无法解决。
而这二层中间的区域就是“学习区”,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但是完全能依靠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有在学习区中练习,知识才能得到进步。有不少人在高中时候反复练习简单题目,其实都是没啥用的,因为这个难度已经完全掌握,需要的仅仅是解题时候再细心一些。
也有些人刻意的去追求难题,结果花费大量时间,所得甚少。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在复杂题目上,也导致了对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最后两手空空。
要想在学习中获得进步,需要的去面对自己做不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比较个体性的事情,由于每个人掌握的知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最好的学习就是一对一的传授。
因为老师能挑出掌握不好的内容,也就是学习区中的内容。然后安排计划去克服,也就是刻意练习。
自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不断的根据学习效果的反馈来明确自身弱点,然后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块。
学习高手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根据掌握技能的程度去调整学习计划。
刻意练习三部曲:
一,利用测试类物品,比如试卷,某些测试APP,检验自己的弱势知识块。(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找出学习短板)
二,对测试的反馈做记录。
三,刻意练习,重点突破
9,薄与厚背后的结构化思维
大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在面对教育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做到了把书读厚。
即使是面对书本上一个非常简短的定理公式,也做了大量的应用练习。
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能保证一个合格的成绩。
但是想要拔尖和突出,就必须对知识再次简化,把知识成体系化。也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结构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多数人没有完成的一步。
在小学初中时候,知识是呈点状分布的,一个考题面对的仅仅是一个知识点和两个知识点的结合。所以大多数人只要细心一点,考试成绩基本都很高
但是在,高中,大学阶段。知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的知识片区会放到一起,不仅要能熟练掌握A块知识,熟练掌握B块知识,还必须能对A和B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这种复合问题更是离开学校之后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也是很多人毕业以后突然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原因。
面对这些复合题目,如果还是简单的对单块知识进行突破,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一步就必须把书读薄,把面对的复合题目拆分,分别整理出不同的解题模型。
这其实就是结构化思维,借用一些解题模型来辅助思考,将碎片化的知识块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处理,从而扩大思维层次,更全面地思考。
结构化思维到底有什么好处?
如果不会结构化思维。当我问你:我刚才主要是讲了些什么知识
这个...记不太清了,内容太多了,反正是学了好多。
而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明确的回答:这个问答呀,首先是从三个变量开始,分别是....又在每个阶段解决了.....
如果你没发现结构化的好处,我再来给你举个例子。
我来报一组词,你在看的同时在心里默念,看能不能记得住。
芹菜,水蜜桃,大象,空心菜,白菜,苹果,马,凤梨,老虎。
是不是感觉有点困难。
如果如果你这样记,总共有三个大类,蔬菜,水果,动物。
蔬菜有芹菜,白菜,空心菜
水果有苹果,水蜜桃,凤梨。
动物有大象,老虎,马。
是不是感觉容易多了,结构化思维就是能让人学习效率翻倍的秘诀。
而从结构化思维衍生出的思维导图,就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
学习总结:
1,学习效果=有效学习时间 X 专注度 X 学习方法。请记住这个公式,如果想提高学习质量,可以从公式的三个变量开始提升。
2,摆脱拖延症可以使用“一旦...就”的做事思维。
3,学习仪式感是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冥想是让人快速平静的高效方法。
4,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在学习之前准备学习计划表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5,想保持学习的专注度必须先排除干扰,一个是手机的彻底隔离,一个是安静的学习环境。
6,认清一个致命的学习误区:学习不等于记忆,知识需要反复思考和应用才能吸收变成自己的。
7,输出倒逼输入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四个字“以教代学”
8,交替学习的方式能保持大脑的兴奋度和提高学习效率。
9,必须走出学习的舒适区,在学习区中刻意练习,学习和认知才能进步。
10,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的依靠反馈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才是最高效的进步手段。
11,知识只有成体系化,才能灵活运用,离散的点状知识结构是不足以解决难题的。
12,结构化思维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很重要,可以依靠思维导图来培养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13,方法仅仅听了是没有用的,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