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99588/f750e72364ee4753.jpg)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01
春节越来越近,在外生活的人们都在计划着回家。
一年一度的返乡“摩托车大军”,又登上了热搜。在微博中看到“爸爸把孩子绑身上骑百里路”的标题,就是下面这张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9588/fa742e4a322342cc.jpg)
于她而言,父母在,就是家,千里迢迢回的,是爸爸的家,但是爸爸的归属就是她的根。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是镇上的工人,我的老家是离镇子十几公里远的村庄,虽只有十几公里,但一年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回老家的交通工具,从四轮车拖拉机、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可是回家的次数依然没有见涨。但每年春节,都是要回老家过的,爸爸骑摩托,我和弟弟坐在爸爸和妈妈中间,一路下来,腿和脚都是冰凉麻木的,妈妈会笑着埋怨爸爸:你看,把孩子都冻成什么样了。老家的春节,爷爷会杀猪、炖菜,奶奶和妈妈用地锅蒸出数不尽的馒头,我最爱吃贴到锅边的馒头锅巴。村子里的人互相串门,说着吉祥话,嗑着瓜子吃着花生。年味,很足。
我跟爷爷说:爷爷,过几天还来你家。爷爷和奶奶笑着说:傻瓜,这是咱家。
后来,爷爷因病去世,在这以后的春节,我们都是把体弱的奶奶接到城里的家,很少再回老家过年。爸爸和叔叔依然是家里的孩子,只不过那个“咱家”成了“我家”和“你家”。
小时候过年回家,回的是爸爸的家,是咱家。
02
读研期间的春节,看到朋友发表的朋友圈,“简单的活法不适合家里的生活”。
读大学、读研,身在家的千里之外。每年的生活,大多都是同学和朋友在身边,和同龄人相处,沟通零障碍,生活简单。作为个体,有自己的很多想法,甚至不喜欢家里“虚伪”的人际关系,觉得这样生活很累。
“想得太少,做事直接,‘简单的活法不适合家里的生活’。”
我随即发了一条朋友圈,表示赞同。
年后,很多朋友都说,“在家很无聊,真想快点回学校”;“一回到家,就各种唠叨,各种做思想工作”。
那一年,还看到有篇文章说,“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近乡情怯。”我竟然转发了。不可思议。
那一年,准备返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收拾东西,三岁的小侄女跑到我身边。
“姑姑,你收拾东西干啥。”
“姑姑要走了。”
“你去哪?”
“我要回学校呀。”
“哇~~~~”
小侄女放声大哭,不让我走,妈妈也在流泪。
我返校后,妈妈晚饭会不由自主多盛一碗饭,小侄女会打电话给我:姑姑,你去哪玩了,天都黑了,快点回家吃饭,给你留着菜呢。
什么“近乡情怯”,什么“知识无力”,我只知道,家里有我牵挂的人。
长大后回家过年,回我的家,陪爸妈。
03
我的发小鑫鑫,和男朋友相恋十年,如今已经工作,我们都不解地问她,你们感情这么好,恋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结婚?
她只说,因为还不想去他家过年。
是呀。
后来,我们都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越发理解父母了。
然而,再过春节,要到老公的家里去。
没有一个亲人,只因一纸婚书,就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陪着“别人的父母”过年,其实内心是拒绝的,但又是无法抗拒的,这就是“约定俗成”。
今年是我结婚第一年,对于春节回家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心都很煎熬,因为未知,也因为离家,没有归属感。
但没有选择,日子是过出来的。
明天,我将踏上回家的高铁,回我们的家;后天,爸爸也要从上海出发,回我们的家;妈妈在家,已经盼了很多天。
也希望,大家春节返乡一路顺利,回家过好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