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间,于万事万物之中,你在哪里?
《大学》读到“止至善”,我们说,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的处事分寸,那么于事物间呢,如何止?
这样说范围太大,我罗列三种面对事物的典型态度,抛砖引玉:
第一种态度:或咒骂,或欣喜,或悲恸等等情绪。比如,同事们建个微信小群骂领导。
第二种态度:或评价,或批判,或赞赏。比如,国企就是官本位。
第三种态度:身处游戏规则中,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你知道,角色不等于自己。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也不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是做人的分寸,止于至善。
看到这里,立刻会有人说,哇,好难啊!
我呸!哪里难?
所谓的难,不过是想简简单单就做到,想不付代价就完成结果。如此投机取巧的小心思,你就用这个态度来对待自己难得的生而为人这一次吗?
莫名想起之前网上的一则八卦,讲影视圈聚会起哄让一个姑娘出来跳舞,陈道明就给拦住了,先是婉言相劝,说姑娘穿着高跟鞋不合适跳舞,再有人起哄,他就直接骂了回去“你没看过跳舞啊”。你可以说,他是陈道明,所以他能说那样的话。假设我们今天也在那个场合,你在场合中也有自己的身份,怎么就没有即合适你的身份,也能替姑娘解围的话呢?在你有没有这份心,会不会动这个脑筋。事情不分难不难,只分该不该,若该做,就想办法去做。躲在一边最简单,面对事情可以躲,面对本心也可以躲吗?
知止而有定,你定住了自己,须知对方的位置也就同时被确定了。一个总是摆出一副儿孙辈姿态的人,别人与他相处,就只能当他爷爷,否则就没法和他交流。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但有的人吧,内心就憋着一股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劲儿,道理也懂,做不到,为什么?内在有一些深刻的情绪处理不好,这个情绪太强烈,弥漫开来,就影响了自己对每一件事物的感受。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说,我完全理解这样的状态,我也知道想从这样的状态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是很不易的事情。
不在于怼这个行为是对是错,而是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怼的位置上,别人该站在什么位置和你相处?又有什么人愿意站在那个位置?反正我就不愿意。其实每次读书会里有人把话题越扯越大而泛而空洞,上到宇宙大爆炸下到川普孙女学中文这些事儿,我就心里很憋闷,不在于讨论这些事情是对是错,而是大家难得相聚,聊聊自己在生活中印证明德至善的那些事儿多美好,在能往圣人的境界上凑一凑的时候,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
你能评价很多事情,但你能处理好多少事情?
如果你能处理好和铅笔橡皮的关系,你就是一个铅笔盒,如果你能处理好和雷电风雨的关系,你就是头顶这片天。大人者,与山对则宜山,与水对则宜水,穿行春夏秋冬无阻,历经得失成败无碍,身处善恶忠奸不改……胸中有万千气象,此大人也,止于大。
PS:就算我是个铅笔盒,也要做崇本务实的那个铅笔盒,才不管打印机和无人飞机的事儿呢。哼~
下节课讲《大学》之总结纲领,都知道修身养性是君子常干的事儿,我们来近距离认识一下君子是什么人,修养是咋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