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文\罗丽卿
几度数对守,晨起共先知。今日又忆昨日否,点点成梦移。
时空浑依旧。人却不同昔。欲问今朝有何意,低头见影逸。
今天,继续阅读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关于课题15,一切有序的数对应一个方块,还是对应一个点。亲切的话语,有力的思考,一下子我把我带入了18年校内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当时我们课后对于两位老师的课堂的研讨。我们当时就针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不同的编排的一个思考。最后,我们都觉得从教室的座位图直接抽象成一个点,学生理解挺好。为什么 一定要先对应一个方块呢?因为,学生能理解。每日都要充电,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读书是需要实践的。再读这个内容,所有的实践一下子成了昨天的梦。
读书的味道就是让我靠近真理,再接近一点。我感觉快乐极了。张奠宙教授的思考是富有现实性的。罗永军老师的思考是富有历史性和课堂感的。罗老师从不同教材有序数对对应“方块”还是对应“点”。对4个版本教材的梳理证实了张先生的观点。从上海版教材景点图思考,正是恰如清晨的一缕缕阳光温暖般,在“无”和“有”之间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长假里的我们,向往着安静读书,期盼从假日里能从书籍里找到灵感。是什么让我如此喜欢读书呢?
1.为了什么呢?我自觉自愿喜欢。这一次,我从此处还需要思量。我读着书,就是一切了。我固执己见,我身处一线,这一切让我开阔视野,以一种责任感和反思力张扬起对小学教育的胸怀。这个时候,让我们读读一课课吧!
2.为了什么呢?我常常在读书里想到了昨日的温情。彼此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读书让我亲近。读书是温暖我的。读书是需要深度,读书正是一种无限的旅行接近你们――伟大而又渺小的灵魂。
3.为了什么呢?我是一个喜欢蜷缩的人。我总有种蜗牛一样的硬壳。像蜗牛一样缓慢前行的人。我的生存方式极其简单,面对一个个课题,我想到了“真实”。罗老师的2014年真实聆听了一节课,让我这个蜗牛渐渐醒过来。王逸卿老师从观察点的位置,看到这些点,你想到了什么?(直线)如果现在要用一个数对尝试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你有办法吗?接下来,王老师让学生思考(x,5)的形式,(6,y)的形式,罗老师总结:“王老师的课围绕着确定点的位置,从有序的整数对迁移到代数数对表示,将点的运动了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有序数对的学习价值。”罗老师的总结让我看到了读书的思考过程,他一边讲着,一边思考着,一边总结着。读着他的行文,恰似和他聊天一般。他的行文自然流畅,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展开论述,一点点引领着。他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会找到教材加以印证,找到课堂的例子加以求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