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
社交时为了打破尬聊的局面,我讲了一个网上看到的搞笑段子,试图调节下气氛,但结果更为尴尬。
而这时一位向来毒蛇的朋友一句冷不丁的吐槽,却瞬间打破了僵局。
呵呵。
想想上帝还真是很照顾我,给了我这么矮的身高,还给了我这么低的智商,成功避免了不和谐。
我曾经以为,幽默感是天生的,直到我学了门课程《有效训练你的幽默感》,才恍然大悟。
原来,幽默这东西,确实是天生的。
在我过去的理解里,幽默是好笑的,因此好笑的都是幽默。
所以我总是试图通过堆砌好笑的东西来体现我的“幽默感”,但往往是笑话说得越多了,越让人觉得神烦。
为什么呢?
因为幽默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好笑只是它的衍生价值。
《乡村爱情故事》里的赵四,有次去医院,护士问他“你在找什么?”,赵四答说:“请问厕所在哪个科?”
赵四并没有特意去说一个精心编织的段子,我们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他所提供的视角和常人不同,换句话说,他的思维方式非常的独特,而造成这种独特性的,是他所身处的成长环境。
从这个角度看,幽默这东西,确实是天生的。
但只有独特视角还不够,课程中对幽默感进行了如下定义:
幽默感是用有趣的视角,讲述真实和痛苦。
我试着换一种描述,幽默感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
1. 有趣的
2. 视角
3. 真实
4. 痛苦
什么东西让人觉得有趣?
课程中提炼了3个原因:反常识、优越感、宣泄感。
反常识很好理解,大老师(大张伟)有个段子:我们都要热爱小动物,因为它们很好吃。
想到热爱小动物,我们会本能的预设原因为它们很可爱,但实际的结果是因为它们味道好。答案超出了我们的常识,你被逗乐了。
优越感是什么呢?举个例子,Youtube上有很多“年度傻缺集合”,视频归类不在社会新闻类,而是在搞笑类。其中的原因就是,看别人犯傻,会让我们有优越感。
即便我并没有比视频中的人更好,也依然不影响搞笑的效果,比如前段时间赵丽颖为某品牌录制的视频“And you,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 ,那些嘲笑她英文发音的键盘侠,多半也没她说的标准吧。
关于发笑还有另一种原因解释,即笑是对压抑精神的释放,比如谈论敏感话题,像黄段子本人。因此这里隐藏的方法论是,在内容前半部分刻意制造紧张的气氛,不断释放异常信号,后半部分再解除这种压抑。
“兄弟们,操家伙!看我今天不好好修理它!”老师傅撸起袖子钻进了车底。
有趣的视角
如前文所说,幽默是一种独特观点的展示,正是这种视角的差异,带来了新鲜感和反常识,让人发笑。
同样,这种视角的独特性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即兴表达方式。
所以,幽默需要是原创的。
这也是尬聊中,抛出笑话但得不到“笑果”的原因,笑话本身满足了有趣的标准,但是因为并没有结合当时的聊天场景给出适时的观点,因此也就不能承托出幽默感。
用有趣的视角讲真实
这里的真实,课程中又给了一个定义:囧事或负面的事。不要说那些喜欢或擅长的,而是讨论那些失败的、讨厌的,我想这可能是源于能为对方提供一个优越感的来源。
所以,段子手们都擅长自黑和他黑。
用有趣的视角讲痛苦
痛苦不同于真实,它是对真实的升华,决定了表达的共鸣能力和立意的深度,有点抽象。
还是大老师的名句:人不能倚老卖老,清朝的夜壶也是尿尿用的。
真实的部分是,有的人倚老卖老;
痛苦的部分是,年纪变大,并不意味着内涵自然升高。(此处我很可能存在误读)
课程给我们的建议是,从真相中提炼主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
把观察变成洞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即使观察和洞察仅一字之差,要做到难度依然非常大。
作者给我们的方法论是,不断追问为什么,对那些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境和做法进行拷问,一再追问。
我理解为,为一个已知的事物带来新的解释,这就产生了启发感,也就是洞察。
比如:“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被发现。”
再往下想,既然洞察能给已知事物带来的新的观察视角,随之而来的是新鲜感和反常识感。大家可以试想下,你身边那些洞察多的人,一般都很毒蛇,也很有趣,对吧。
写在最后
个人觉得,这门课程干货非常多(搜索公众号:norule_hu,后台回复:段子,查收写段子的方法论)。践行得当的话,足够教会我如何扮演幽默。
但如果为了让别人感觉我幽默而装作幽默的样子,即便可以做到的,但如果自己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让人觉得我有趣和自己闷之间,我选择闷骚。
关于如何写段子的方法论,搜索公众号:norule_hu,公号后台回复:段子,即可查看。(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