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作者: 韩同志 | 来源:发表于2021-06-20 10:54 被阅读0次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小张开了一家面馆,祖传的手艺,面条味美劲道,每天顾客络绎不绝。

    于是,小张想扩大规模,去请教老王。

    老王问小张,你的面馆比别人,有什么优势吗?

    小张说,我的手艺就是优势。别人家的面,都是用机器擀的,所以味道都不如我的手擀面。

    老王摇了摇头:不对,面好不好吃,不在于是“手擀”还是“机器”,而是面的参数。比如,厚薄、软硬、宽窄……

    这些才是面好吃的“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全部依靠人来控制,对厨师的要求就很高。而且人会受到外界条件干扰,比如情绪、状态、环境等因素。

    而机器没有情绪,只要把参数设定,一切自动化。无论是1台机器,还是100台机器,生产的面条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把店铺开在哪里,面条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你觉得,小张的面馆能扩大规模吗?

    不能!

    因为小张的成功,没办法复制。

    老王说的道理,是不是似曾相识?

    对,麦当劳、肯德基就是采用老王说的模式,做成了巨头。

    小张和老王,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张,只关注到现象层面;而老王,则洞穿了问题的本质。

    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概念:现象和本质。

    什么是现象?

    现象就是一个事物,被我们看到和内心感受到的样子。

    简单点说,你能直接感受到的,大部分都是现象。

    比如,苹果是红色的,是现象?还是本质?

    物体本身没有颜色,颜色是物体对光的反射,在大脑中的反映,才是颜色。

    再比如,一棵大树突然倒地,发出轰的巨响,是现象?还是本质?

    如果没有耳朵的构造,就不会有轰的巨响,只有震荡波。

    什么是本质?

    本质,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面是手擀的,还是机器做的,只是现象;面的各项参数,才是“好吃”本来的样子。

    那么,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在阻碍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

    主要有2个因素:认知盲区和大脑喜欢走捷径。

    1.认知盲区

    孔子的学生子贡,和一个人在争论,一年到底有几季?

    子贡说,有四季。

    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

    双方的争吵,惊动了孔子。

    孔子观察了一会,对那个人说,你说的对,是三季。

    那人大笑而去。

    子贡不解,问:“老师,您为何说是三季?”

    孔子说:“那个人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呢?

    所以,他是一个三季人,你和他争论是没用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会被我们生活的环境、学识、眼界等因素局限。你无法知道你根本没见过的东西。

    所以,认知盲区,是阻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最大因素。

    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没有别的办法。

    2.大脑喜欢走思维捷径

    大脑占人体重的2%,却要消耗全身能量的20%

    人在远古时期,资源很匮乏,所以为了适应生存,就进化了一套节能机制,就是走思维捷径。

    什么是思维捷径?

    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和经验。

    比如,你早上醒来,你会说太阳出来了!

    即使你知道,其实是地又转了。但你仍然会说,太阳出来了,因为它符合直觉,不用动脑子。

    比如,你第一次开车,会非常紧张,现在你开车,基本不用脑子,因为已经有了经验。

    直觉和经验,可以帮我们大量节省身体的能量。

    但正因为大脑喜欢走捷径,所以长期以往,我们就对直觉和经验,形成了依赖和惯性,放弃了很多思考。

    那我们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答案是,反思。

    什么是反思?

    反思,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

    有一个概念叫达克效应:越是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蠢,因为要知道自己蠢,需要足够高的智商。

    所以,反思是反直觉、反经验的。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ABC法则:

    A:事件

    B:你对事件的看法

    C:情绪

    不是事件导致情绪,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情绪。

    情绪,是现象;对事件的看法,才是本质。

    改变你对事件的看法,就是反思。

    有一天清晨,地铁上,乘客们安静地坐着。

    这时, 上来了一个男人,带着几个孩子。

    孩子们一上来就四处乱跑,大吵大闹,而这个男人就像没看见一样。

    大家非常不满。

    你终于忍不住了,对他说:“先生,可否请你管管你的孩子们?”

    那人抬头,仿佛如梦初醒般地轻声说: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刚刚去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一段亲身经历。

    他说,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当遇见不愉快的人和事,大部分人会选择抱怨和不理解。

    而会反思的人呢?

    他们不会随意评判别人,他们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到底为什么这么说?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反复训练自己的“反思意识”:

    当一件事,与我们的认知不符时,要第一时间问自己,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理解不了这个事情?

    那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具体该如何做呢?

    就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在心底不断问自己:

    这只是现象,本质是什么?

    这只是手段,目的是什么?

    每问一次,你就会从现象,向本质多走一步;

    每问一次,你就会从局部,向整体多看一些。

    我们都听过和尚分粥的故事。

    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总是给自己多分一些,另一个和尚当然不答应。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任何一件事,都有三个东西:

    What,是什么

    How,怎么办

    Why,为什么

    What是现象,How是方法,它们都不是本质,Why才是本质。

    改善和尚个人的素质,可以吗?

    加强对分粥权力的监督,可以吗?

    这些都是方法,不是本质。

    方法How,只不过是本质Why,推演出来的。

    不公平现象(What)的本质是,分粥的规则有问题(Why)。

    如果让一个和尚分粥,另一个和尚选粥。选粥的和尚,就会挑多的那碗。

    这样,为了不吃亏,分粥的和尚,只能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

    通过改变分粥的“规则”,两个和尚都获得了公平。

    总结:

    1、如何好好思考?

    答:透过现象看本质。

    2、什么在阻碍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认知盲区和大脑喜欢走捷径。

    3、如何客服“认知盲区”和“大脑喜欢走捷径”?

    答:遇事多反思。

    4、如何才能多反思?

    答:多问“为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gj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