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的氛围是清末的社会风气,这是引中国成为强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12月即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



南洋公学设中文教务长,同时也设立了西文教务长,西文教务长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担任。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一条马路,当地民众把这条路冠名为福开森路,就是现在上海著名的名人一条街武康路。
感叹上海的学校直接由洋人参与办学之外,对中方人员从官员到教员学养之高、行事之斯文优雅也有很深的印象。


游览上海的大学,有一所大学可能未必起眼,却很值得一看。它就是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有浸信会背景的大学,一直是外国人任校长,直到1928年,才有了它的第一任中国人校长刘湛恩。而校内建筑也是审美价值很高的精美的洋楼。总体规划设计师是美国人亨利.墨菲。


沪江大学校园巨大,很田园化,与交通大学校园的逼仄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所西洋文化背景更深的学校,惊叹于它在清末能够直接在上海落地。







来看这个学校还有一个原因,它是徐志摩与李公朴的大学母校。徐志摩1916年在此读书,李公朴1925年在此读书。徐志摩发表在沪江大学校刊《天籁》上11篇文字。
几乎走遍了老校区所有的边角,也没找到与李公朴相关的内容。问了几个学生,也很茫然。猛然发现了一条路的路牌,写着志摩路,便知道这是对徐志摩的纪念。

2006年,沪江大学校庆一百周年,在筹办校庆期间,当时的党委书记薛明扬(现上海市教委主任)曾向上海市、国家教委申请恢复沪江大学校名,上海同意,但教委不同意。
渐远的我们,曾经离世界那么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