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去了一趟敦煌。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全身心放松地玩了四五天。有太多想法想要写下来,但因为缺少了周更的约束,我直到半个月后的现在才开始动笔。
1.为什么要去敦煌?
对敦煌的向往,是这几年慢慢萌芽的。最初在上海看了两次复制窟的展出,然后又断断续续看完了纪录片《河西走廊》、NHK的纪录片《敦煌》,年初又看了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终于按捺不住了:今年要去一次敦煌!
作为河西走廊长大的孩子,我这几年才开始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故事,好像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来以为贫穷落后的家乡,原来还有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过这么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坎坷、它的屈辱,都和中华民族息息相关。
敦煌,有榆林窟、莫高窟这样延续好几个朝代距今一千多年的石窟,见证了曾经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被敦煌召唤,于是踏上了西行的路。
2.敦煌看窟
这次因为是跟随稻草人游学团,看窟的顺序也被精心安排。开始是西千佛洞,其次榆林窟,最后才去了莫高窟。前两者窟不多、保存下来的很少,到莫高窟的时候就非常震撼。虽然也是有各种人为和自然的毁坏,但保存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易。
莫高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藏经洞,可惜已经被斯坦因和伯希和等盗没了。其次是泥塑和壁画。
河西走廊从乐尊开始建窟,到北魏北周快速发展、隋唐鼎盛、宋代、西夏、元代逐渐减少,历经不少朝代,其中也有被游牧民族、土蕃占领的时候,所以泥塑和壁画留下了历经朝代的印记、也有和周边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风格多变。同样的经变画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纵向对比也非常有意思。
也被同行人安利了《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这本书,对于石窟的艺术有入门级别的讲解,可惜我并没有看完。相比之下,我更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有人说,敦煌莫高窟官网上都有高清数字图,比看窟要清晰多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实地看?当站在莫高窟小牌楼前,看着对面山上好几层、每层都密密地甚至不到一米就有一个石窟门,我非常震撼。
一千多年前的人们,为了信仰,如此虔诚。工匠在山上挖土凿洞,画师在乌黑的窟里一笔一画描绘着精神寄托,僧人打坐禅修。一个接一个石窟就这样作成了。
让我意外的是,不光是近现代,这些窟在清朝时期也被人“破坏过”。在榆林窟里看到很多色彩艳俗的塑像,讲解老师直接无视,一问才知道,这是清朝重新塑的,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能清朝时期有名的画师都在京城附近,而敦煌那时候已经是偏远地区了。
参观因为有时长限制,每次参观洞窟也有限。看完之后又去了附近的陈列馆,里面有好几个复制窟,听着电子讲解看了一遍,非常过瘾。
3.其他活动
锁阳城遗址。坐落在瓜州县。我们去现场其实就是一些土堆堆,在工作人员的解说下才了解这是唐朝兴建的城。城墙、翁城、城内的功能区等都非常完备,只是保存下来的不太完整。这里也曾经是抗击外部侵略的第一线。但我想,当这里失手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一定很艰难吧。
想到我老家也有很多老城墙,上去宽度有两三米,也许就是古代屯兵戍田的时候修建的。
敦煌守护神之墓。我们也去看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守护敦煌的大师们的墓地。领队给每人分了一朵小黄花,看到大部分都献给了常先生,于是我默默献给了段先生。
常先生作为第一批敦煌守护神,他在敦煌的经历非常坎坷,后续打算看看他的自传。
这里埋葬了很多尤其是初期守护敦煌的人。我们顺着墓碑看,有很多三四十岁就去世的人。不知道他们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默哀。
敦煌博物馆。敦煌博物馆是必去打卡的,里面的镇墓兽印象深刻。
这次敦煌之行,就是被各种文化灌输的过程,前期的书籍纪录片打底、领队的分享、博物馆、石窟讲解老师、研究院老师讲座,都让我对敦煌的印象一点点填补充实,理解也逐渐加深。
治沙活动。跳出历史,我们也去参加了治沙活动。对于长在沙窝窝的我来说,这就是我曾经勤工俭学的日常。看着新奇的小伙伴们我倒有点东道主的感觉。
4.吃在敦煌
敦煌和我们相距不远,而且敦煌也有很多从附近迁居过去的,所以饮食上和我家非常接近。于是借游玩之名,也解了我思家乡美食之愁。
手抓羊肉、碳烤羊肉、烤全羊这些都是必点,还有很多地方特色菜,比如鸡蛋炒苜蓿、羊肉粉丝汤、西红柿面片,想想就流口水。
敦煌瓜果非常有名,可惜我们来得时候基本已经下市了。但还是捡漏吃到了不错的甜瓜和葡萄。非常满足。
5.稻草人体验
时隔两年再次和稻草人一期出游,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稻草人的氛围真的太适合我了。虽然萍水相逢,但大家都像很放得开,约伴拼饭、拼玩,互相拍照、聊天,各自独立,但又能和大家玩在一起。互相照顾又不会让人不舒服。一起接触的小伙伴都很友爱~~
后记
路上被安利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回来后一口气看完了。原来以为游牧民族都差不多,但没想到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很恶劣,只有变强才能生存下去,一旦弱下来随时有被灭掉的风险。
对我们的邻居宁夏的历史又多了一点了解,开心。
总之这次还愿之旅非常开心,唯一遗憾的是石窟看得不够。期待做更多功课后再去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