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大致包含以下几种存储结构:
- 线性表,还可以细分为顺序表、链表、栈、队列;
- 树结构,包括普通树,二叉树,线索二叉树等;
- 图存储结构;
线性表
线性表结构存储的数据是可以依次排列的,每个数据前后只有一个数据排列,具备这种“一对一”关系的数据就可以使用线性表来存储。
例如,存储类似于{1,3,5,7,9}这样的数据时,各元素依次排列,每个元素前后有且仅有一个元素与之相邻(除首尾元素),因此可以使用线性表存储。
线性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储结构,它包含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是顺序表和链表的统称。
1.顺序表
顺序表简单的理解,就是常用的数组,例如:
图1:顺序表结构
由于顺序表结构的底层实现借助的就是数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把顺序表等价为数组,但实则并不是这样。
2.链表
使用顺序表(底层靠数组实现)时,需要提前申请一定大小的存储空间,这块存储空间的物理地址是连续的 图1所示。
链表则完全不同,使用链表存储数据时,是随用随申请,因此数据的存储位置是分离的,换句话说,数据的存储位置是随机的。
为了给各个数据块建立“依次排列”的关系,链表给各数据块增设一个指针,每个数据块的指针都指向下一个数据块(最后一个数据块指向null),这样数据块就建立了“依次排序”的关系,也就形成了链表。如图2
图2:链表结构3.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隶属于线性表,是特殊的线性表,因为他们对线性表中元素的进出做了明确的要求。
栈中的元素只能从线性表的一端进出(另一端封死),且要遵循“先入后出”的原则,即先进栈的元素后出栈。
图3:栈结构
队列中的元素只能从线性表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出,且要遵循“先入先出”的特点,即先进队列的元素也要先出队列。如图4
图4:队列结构
树
树存储结构适合存储具有“一对多”关系的数据
图5:树结构
如图5所示,其中张平只有一个父亲,但他却有两个孩子,这就是“一对多”的关系,满足这种关系的数据可以使用树存储结构。
图
图存储结构适合存储具有“多对多”关系的数据。
图6:图结构
如图6所示,从V1可以到达V2、V3、V4,同样从V2、V3、V4也可以到达V1,这就是“多对多”的关系,满足这种关系的数据可以使用图存储结构。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1.好算法的标准
- 对于一个问题的算法来说,首先必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准确性)
- 通过这个算法编写的程序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崩溃(健壮性)
- 准确性和健壮性都满足之后,要考虑算法运行时间(时间复杂度)和算法所需的内存空间大小(空间复杂度)
人们对于软件或者 APP 的运行效率有极高的要求,例如对于网页打开的忍耐极限是 6 秒甚至更短,如果你设计的网页打开的时间超过 6 秒,多数人会在 4 秒甚至 3 秒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关掉而去浏览其他网页。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好的“算法”更注重的是时间复杂度,而空间复杂度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可以。
2.时间复杂度的计算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主要看算法中使用到的循环结构中代码循环的次数(称为频度),次数越少,时间复杂度越低。
时间复杂度的表示
O(频度)
这种表示方式称为大“O”记法
。
例如:
a) ++x; s=0;
b) for (int i=1; i<=n; i++) { ++x; s+=x; }
c) for (int i=1; i<=n; i++) { for (int j=1; i<=n; j++) { ++x; s+=x; } }
对上述例子而言,a的时间复杂度为O(1),b的时间复杂度为O(n),c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如果a、b、c组成一断程序,name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n+1)
但这么表示是不对的,还需要对n2+n+1进行简化
简化过程分为3步:
- 去掉运行时间中的所有加法常数 (例如n2+n+1 直接变为n2+n)
- 只保留最高项(n2+n变为n2)
- 如果最高项的系数不是1 去掉系数(例如2n2变为n2)
所以最终a、b、c合并而成的代码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3.常用时间复杂度的排序
O(1)常数阶 < O(logn)对数阶 < O(n)线性阶 < O(n2)平方阶 < O(n3)立方阶< O(2n)指数阶
4.算法复杂度速查表
图7:颜色描述提示 图8:数据结构操作复杂度图9:数组排序算法复杂度
图10:图操作复杂度
图11:堆操作复杂度
图12:大O复杂度图表
5.时间换空间与空间换时间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可以相互转化。
谷歌浏览器相比于其他的浏览器,运行速度要快。是因为它占用了更多的内存空间,以空间换取了时间。
算法中,例如判断某个年份是否为闰年时,如果想以时间换取空间,算法思路就是:当给定一个年份时,判断该年份是否能被4或者400整除,如果可以,就是闰年。
如果想以空间换时间的话,判断闰年的思路就是:把所有的年份先判断出来,存储在数组中(年份和数组下标对应),如果是闰年,数组值是1,否则是0;当需要判断某年是否为闰年时,直接看对应的数组值是1还是0,不用计算就可以马上知道。
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简单的理解,就是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细分为三类
-
“一对一”:类似集合{1,2,3,4,…,n}这类的数据,每个数据的左侧有且仅有一个数据与其相邻(除1外);同样,每个数据的右侧也只有一个数据与其相邻(除n外),所有的数据都是如此,就说数据之间是“一对一”关系
-
“一对多”:一个节点下面有多个节点,就是”一对多”关系 (树)
-
“多对多”:多个节点对多个节点 且互相可达,他们就是“多对多”关系(图)
三种存储结构分别存储这三类逻辑关系的数据,换句话说:
1.线性表用于存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
2.树结构用于存储具有“一对多”关系的数据
3.图结构用于存储具有“多对多”关系的数据
物理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也就是物理结构,指的是数据在物理存储空间上选择集中存放还是分散存放。
如果选择集中存储,就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反之,就使用链式存储。至于如何选择,主要取决于存储设备的状态以及数据的用途。
集中存储(底层实现使用的是数组)需要使用一大块连续的物理空间,假设要存储大小为 1G 的数据,若存储设备上没有整块大小超过 1G 的空间,就无法使用顺序存储,此时就要选择链式存储,因为链式存储是随机存储数据,占用的都是存储设备中比较小的存储空间,因此有一定几率可以存储成功。
并且,数据的用途不同,选择的存储结构也不同。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有利于后期对数据进行遍历操作,而分散存储更有利于后期增加或删除数据。因此,如果后期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检索(遍历),就选择集中存储;反之,若后期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更新(增加或删除),则选择分散存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