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中唐“诗豪”之称。自幼好学,对诗书百家有广泛涉猎。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死后葬于河南荥阳,即今之“禹锡园”。
园内有厅,名曰“洗心亭”,让人浮想联翩,寓意着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借物言志的情操;联书“隽竹奇石处有亭洗心涤风骨,政清人和门前路群芳尤彰彰”,让人心旷神怡,可见后世对于他的尊崇。
于是,驻足拍照,细读亭旁的《洗心亭记》。方知自己识字有限,不知读音的字竟有多个,读者也可以先读读正文,检验下自己的识字量。品读之下,只觉得意境空幽,究竟作何理解却不甚明了。特意找来注释,详加了解,随后附上,便于感兴趣的您一道学习。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⑧。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⑨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飔(sī):凉风。⑨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想要详细了解文章的内涵,还需要清楚这篇创作的历史背景。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政治,刘禹锡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短短几个月内做了好些事。可是,在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改革很快失败,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备注:在唐朝的时候,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更多的只是个虚名,没有任何职权)。
严重的打击没有使他意志消沉,他继续用诗文进行战斗,宪宗元和九年(814),一度应召还京,在游玄都观时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句子,被执政者认为“语涉讥刺”,再次外放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当刺史(备注:刺史是一个州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市长的职位。)。
追逐为民梦想、践行报国志向是刘禹锡一生的写照,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地击打着他的意志,折损着他的战友。这些,都无法改变其深藏内心、为国为民的定海神针,于是乎,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成为他当时抒发情感的良辰美景。这也才会有了这篇流传后世的《洗心亭记》。
心性如此高洁的刘禹锡都需要时时洗心,何况深处纷扰多变、追求宁静的我们,更要时时洗心。
这次学习《洗心亭记》,权且当做一次洗心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