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就学科而教学科,而应站在教育的高度来教学科;而搞教育也不能就教育搞教育,而应该站在社会、国家、民族的高度来搞教育。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曾说过:"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他曾是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
对儿童来讲,师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这就是理解。所谓对孩子的理解,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我认为这有两个重要的含义:第一,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第二,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孩子的世界跟大人不同,大人的小世界仿佛是孩子的大世界。
理解儿童不同于大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又尊重儿童不亚于大人的创造力,这突出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充满辩证色彩的儿童观。
陶行知先生这样深情的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的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前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你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和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的: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是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新知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首先,要有改造中国的抱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第二,是"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第三,要有科学的精神。第四,要有创造力。素质教育是提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天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思想应该像高大的橡树一样坚强,像出弦的剑一样有力,像烈火一样鲜明。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涌出的泉水。""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烁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
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了我一个重要的教育工具,这就是"集体"。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长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练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的学习啊!
李镇西老师读书的时间怎么来?就是每天晚上都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的书。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者旅游,都会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他读书的地方。他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他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
写作实践的方法:一是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对普通教师来说,最初的写作就是自己记录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而不一定非要为发表而写作。二是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只要你面对自己的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与别人雷同。因为虽然大家都在搞教育,但每个人面对的学生不同,面临的困难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进行的思考不同……一句话,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怎么可能写出雷同的文章呢?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是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忠实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高层次"。让思想感情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如此才能打动读者。四是要读写结合,不能读写分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这个结合就是思考。我们读书总会有所感动,有所共鸣,有所联动,于是我们就可以拿起笔,把这些感动、共鸣、联想写下来。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联系自己的实践。读书、教书、写书才是我们教师生活的全部。
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我们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是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尊重学生的选举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主人翁责任感。尊重学生的选举权,有利于鼓励三好学生、班干部们更好地为同学服务,为同学负责。既然三好生、班干部都是由全班大多数同学确定,那么想当三好学生,班干部就应当多为同学服务,接受同学监督。这样产生的三好生、班干部才会真正受同学们拥戴,而当选者才真正感到自豪。
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体现,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也绝不是"一切听命于学生"。但主导作用重在"导"——开导、疏导、引导,而非"一手包办"的"领导"。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在平时大量的,各方面的,或理直气壮的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些教育集中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
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在心灵交流、感情交融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这应当成为我们班主任努力追求的教育境界。
人们常说,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专家。因为班主任工作之"杂",正说明需要班主任思考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之多,这恰恰是班主任从事教育科研极为丰富的宝藏,这也为每位青年班主任成长为教育专家提供了可能。那么怎样做呢?李老师的体会是: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
乐于请教。向其他优秀班主任请教,应该是诚心拜师。长期观察、跟班见习;学习的重点还不在于其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也可以向学生请教,这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指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他们对班主任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批评。
材料的积累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积累的过程就是"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青年班主任可留心这四方面的材料积累: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当然,注意保存那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灵世界的文字。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包括班级重大活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对这几方面的材料,班主任一定要给予分门别类的整理,以备查用。
教育科研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内容实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应该说,这些要求对于经常练笔的青年班主来说是不难达到的。"勤于写作"写什么?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都可以随感、格言的形式记下来。二是教育笔记: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成功和失败的做法,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等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者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