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苦之一便是怨憎会。恨怨憎恶的往往避之不及。讨厌什么碰着什么。
乱谈几种可能性。
1.能量的吸引。当我们总是念叨什么的时候,就容易吸引来什么。仿佛是在向宇宙发射信号一般。(吸引力法则啦!)而讨厌的那部分如果总是想起或者提及,也是一种能量的发射和吸引吧。虽然并不是我们的本意。
2.注意力的投入。也许日常往来也会碰到其他的人事物,但是因为怨与憎的部分我们特别在意特别想要规避,在它们不请自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特别注意,因而这种现象就特别明显,特别令人无奈。细碎的美好也许平铺于日常,但是我们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力。
3.内心的反映。讨厌的部分,怨憎的特质反映着我们内心的一些价值理念,笃信原则,甚至是奉为圭臬的人生守则。
怨憎的那部分,可能是潜藏着的我们自己,是我们挥之不去渗入骨血的点滴部分。而我们不愿意承认,甚至是根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恨着埋藏在内心的某个部分的自己。而那个部分很容易牵引来类似的同质类人事物。
也有可能,怨憎的那些特质是与我们相反的特点。我左他右,我直他曲,我微他巨。因不同而不愿直面。但是这些被我们在意的不同往往更容易碰到,碰到了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纠结。因而怨憎会。因而生出万般苦。
无怨无憎断了私念便不是凡人了。当怨憎会于面前,当苦痛突然袭来,我们仍可以感知情绪的变化与流动。不评判自己的情绪与感觉。遇见便遇见,讨厌便讨厌。哪怕每天一句人间不值得,也不憎恶自己。捍卫自己保护自己。有怨憎人之常情,无苛责方可自渡。
世事不易。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